卞永誉(1645年-1712年),清代书画鉴藏家、画家。字令之(一作合之),号仙客,室名式古堂,盖州(今辽宁盖平)人。博学好古,性好书画,家境富有,喜收藏书籍、碑帖、书画等,善于鉴赏书画。能书法,工于绘画,喜画水仙、柏石等。在清初的鉴赏家中颇有影响。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纪》等。其中《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被认为是书画著录、著作的集大成者,成为后世的典范。
本嵩,北宋僧人。据《注华严经题法界颂》卷上载,开封人。早年习《华严》大经,后又遍历禅林。神宗元丰六年(1083),隐居于嵩山。元祐三年(1088),应张啇英之请到京城,为禅、教两宗僧人讲华严学。撰《通玄记》三卷、《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曾住持开封夷门寺、报本禅寺,受“广智大师”号。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1239年-1280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位祖师,元代著名的宗教领袖、政治家和学者。后藏昂仁鲁孔地方人。幼年从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学习读写及佛学,以聪明颖悟著称。3岁能念咒语,8岁能背诵《佛本生经》,9岁在法会上说《喜金刚续第二品》,被众人称为“八思巴”(vphags-pa,意为圣者)。10岁时随萨迦班智达赴凉州,途经拉萨时以萨迦班智达和苏浦巴为师受沙弥戒出家,起法名为洛追坚赞。12岁到凉州后继续从萨迦班智达学佛,萨迦班智达临终时授予法螺及衣钵,将教法及弟子托付给他,使他成为萨迦派第五位祖师。蒙古宪宗二年(1252)夏,忽必烈奉蒙哥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1891年5月15日~1940年3月10日),俄罗斯作家。生于基辅的一个教授家庭。1916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医学系,当过乡村医生。后专门从事写作,曾在《汽笛报》工作。他的第一部讽刺小说集《魔法》(1925)发表后引起争论。同年发表的小说《狗心》,对伪科学作了尖刻的嘲讽。长篇小说《白卫军》(1925,未完全发表)和由其改编的剧本《土尔宾一家的命运》(1926)及剧本《逃亡》(1928),刻划了俄国旧知识分子的心理,揭示白卫军必然覆灭的命运。喜剧《卓伊金的住宅》(1926)和《紫红色的岛屿》(1938)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雅典哲学家。原姓“亚里斯多克勒”(Aristocles),因肩阔额宽,在友人建议下取名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历代和雅典民主政体关系密切的贵族世家。后来转入保守的贵族奴隶主立场,对民主政体持批判态度。在苏格拉底于前399年被民主政府处死后,离开雅典去麦加拉、埃及、昔勒尼、意大利的塔壬同等地讲学。约于前387年返雅典创建学园,使之成为当时希腊世界从事科学研究、哲学探讨、培养上层统治者的中心。于前387、前367、前361年先后三次去西西里岛的叙拉古,试图影响僭主狄奥尼修一世(Dionysios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生于佛罗伦萨切塔尔多镇,父亲是一个富裕的金融业商人,母亲身份不明。薄伽丘从小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里长大,这和他在日后作品中鲜明地表达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是很有关系的。由于父亲的影响,使得他有机会参加宫廷的一些活动,接触了一批学者、封建贵族、早期的金融家以及远洋归来的航海家等。有些人识得希腊文,带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色彩。他的第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菲洛可洛》,叙述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姑娘和一个青年异教徒的爱情故事,他们克服种种阻碍,终成眷属;其中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英国诗人。后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破落的贵族家庭,早年求学时代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成年后接触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他形成了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思想,并积极参予了争取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8)是诗人第一部重要的作品。1812年前两章发表时震动了欧洲文坛。主人公恰尔德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青年,他深深地热爱祖国,但却厌恶周围空虚无聊的现实,他孤高自傲。忧郁寡欢,他的性格使他与庸俗、虚伪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而他的贵族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创作一直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巴尔扎克生于法国的杜尔城,15岁随父母移居巴黎。1836年他为自己的姓氏加上了贵族头衔。17岁中学毕业,入巴黎法科学校,空闲时间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此期间,他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办事处当见习生或书记。20岁离家,住在贫民区的公寓阁楼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820年写出第一部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但以失败告终。以后他为了谋生曾用各种假名与人合作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英国女小说家。1816年4月21日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山区一个穷牧师的家庭,幼年丧母,母亲去世后留下6个孩子,父亲收入微薄,生活十分凄苦。勃朗特8岁时就和她的三个姐妹一起被送进慈善学校,在那里度过了辛酸的童年。夏洛蒂·勃朗特聪颖早慧,从童年时代起,就对音乐、美术、文学发生兴趣,并且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和小说。为了生活她当过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以后,为了想开办一所寄宿学校,又去布鲁塞尔学习法语。1846年勃朗特姐妹三人合作,用笔名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同年,她创作了第一部小说
不空三藏法师(705年~774年),音译“阿目佉跋折罗”,或称“不空金刚”,又名“智藏”。西域狮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另说为北天竺(北印度)人。为密宗祖师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幼年出家为沙弥,14岁时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师事金刚智,随同由海道乘船经广州,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来到洛阳。在广福寺学习汉、梵文经论及律仪等。20岁受具足戒后,曾侍金刚智多次往返洛阳、长安两地,并参与译事和传五部密法。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金刚智奉玄宗命归国,行至洛阳病故,不空料理其师丧葬后,承命以唐使名义由广州乘船赴师子国寻求密教典籍,于开元三十年到达,住于佛牙寺,和弟子含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