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新罗密宗僧人。据其《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等载,原新罗零妙寺僧,开元中(727)入唐,于圣善寺奉事善无畏,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咨受《大日经供养法》,撰出《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称“不可思议疏”。
边贡(公元1476-1532年),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太常博士,擢户科给事中。在京时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子”,亦为当时“十才子”之一。孝宗去世之际以敢于弹劾权宦及权贵误国而有名于时。武宗正德(1506—1521)间,出为卫辉、荆州等地知府,升山西、河南提举副使,丁母忧归乡居丧。世宗嘉靖(1522—1566)初,起用为南京太常少卿,迁太仆寺卿,改太常卿,提督四夷馆,拜南京户部尚书。贡少有才名,熟悉吏事,而在南京任上以日夜游览饮酒赋诗为事,遂为人所劾,去官。平生好收藏图书文玩,所储甚富,忽毁于火,仰天大哭,从此
宝亮(公元444—509年),南朝齐、梁间僧人。据《高僧传》卷八载,俗姓徐。东莞(治所在今山东莒县)人。晋末因避乱而移居于东莱(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道明法师。二十一岁东游至京师(今江苏南京)中兴寺。后应齐竟陵王之请,移居灵味寺讲经,讲《成实》、《维摩》、《法华》、《十地》、《首楞严》等,均数十遍。曾奉敕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梁武帝亲为之序。僧俗弟子三千余,平时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包天笑(1876-1973),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小名德定,初名清柱,更名公毅,字朗孙,号包山,以笔名行,别署拈花、秋星阁主、钏影楼主等,绰号包小姐。尤先甲表侄,吴砚农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诸生。曾作塾师,通英、日文。二十六年与戴梦鹤等结励学会,开办东来书庄为经理,次年创办《励学译编》《苏州白话报》,与谱兄杨紫麟首译英国爱情小说《迦因小传》。后赴上海主持金粟斋译书处,出版严复所译《穆勒名学》及谭嗣同《仁学》等名著。出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二年任上海《时报》新闻编辑,兼《小说林》杂志编辑。三十四年当选江苏省教育会干事。次年主编《小说时报》,发表短篇小说《一缕麻》,编译教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庆元六年,尝见朱熹于武夷,后尊崇陆九渊之学。嘉定十三年进士,调金溪主簿,历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海制置司干官、沿江制置使机宜、发运干官。迁武学谕、宗正寺主簿,添差台州通判,改临安府通判,知台州。改福建提点刑狱,知建宁,兼转运判官,为侍御史周坦论罢。后起为广东转运判官,权经略使,浙西提点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使,改湖南转运使。景定初,召为枢密都承旨兼侍讲,权礼部侍郎,拜大理卿,迁中书舍人。改刑部侍郎。四年,出知平江府兼发运使。移知绍兴府。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咸淳二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
鲍溶,字德源,自称“楚客”(《吴中夜别》),或为楚人。又云“二京有宅”(《洛阳春望》),知其父祖曾寓家长安、洛阳。初隐江南山中,元和四年登进士第。仕宦不显,尝自叹“我生虽努力,荣途难自致”(《秋思》)。一生或隐居山林,或飘泊四方,穷愁潦倒,落落寡合,后客死于三川。刘得仁有《哭鲍溶有感》诗。鲍溶与韩愈、李正封、孟郊、韦楚老、殷尧藩友善,与李益交谊尤深。其诗多道途旅思、怀古感兴之作。《长城》、《秋怀》、《沛中怀古》、《陇头水》等诗颇耐讽诵。辛文房谓其古诗乐府“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故“可称独步”。名句“丝减悲不减,器新声更古。一弦有余哀,何况二十五”(《秋怀》),葛立方
鲍彪,宋代训诂学家。字文虎,缙云(今属浙江)人。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鲍彪举进士甲科,授文林郎秀州判官。任严(建德)、郴(湖南镜内)、潮(广东境内)三州教授。1155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以左宣教郎任太常博士。1157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朝廷举行大祭祀。彪因选用祭品有以他物代用,不合法度。御史台劾其“擅行移易”,罚铜十斤。官至司封员外郎。殚一生之力,校注《战国策》,凡四易稿,于绍兴十七年(1147)成书十卷。是书考《史记》诸书为之注,本《说文》诠释文字,间引《后汉志》、《集韵》诸书,时出己见,然引书过窄,又以己意改移古本篇次先后,且直去本文,径加改字,谬误不少。元吴师道取宋
博明(1726~1774),清代蒙古族学者、诗人。博尔济吉特氏。原名贵明,字希哲、晰斋、西斋。两江总督邵穆布孙。自幼刻苦好学,博学多识,对经史诗文、书画篆刻、马步骑射,编译图书源流以及蒙古、唐古语都贯串娴习。乾隆十二年(1747)举乡试,十七年(1752),中进士。入翰林院,充庶吉士,参与编纂《续文献通考》(三十二年书成,共二百五十卷,记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末四百多年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二十年(1755)在馆授编修。次年,赴广东任副考官。二十二年,任日讲起居官。二十四年,奉敕撰修功臣传,广征博引史籍,考证史实,撰写功臣传二千五百余篇。二十九年(1764),以洗马出守广西庆远府,后典郡柳
宝辉,清医家。生卒年不详,字玉珊,号西园居士、两湖钓翁。荆州(治今湖北江陵)人。自少酷嗜医学,熟读医经。曾从朱爻生习医,治病多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周游川、广、闽、浙。于扬州师事名医*叶子雨。在皖南遇周潜初,结为至友,相与论医。著《医医小草》(1901年),谓“医学之难,难于无偏”。以为历代医家中无偏者仅张仲景一人,而金元诸家多以偏得名,故尤致力于救偏。同年又撰《游艺志略》,述其游历时得诸师友之精论。且称:“劳瘵,人只知虚而不知实;蛊胀,人只知实而不知虚。霍乱,第知其为寒,消渴第知其为热,而不知凡病各有寒热虚实,偏则多弊。”故其书亦重在辨析病因病机。另著有《易知录》、《医籍选》
伯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相马专家。本名孙阳,春秋秦穆公时人,中国相马术的奠基人。曾为秦穆公相马,他能从许多马匹中间认出真正的千里马来。他认为求良马不难,求天下之马难。相马贵以神遇,不以目见。晚年,见后辈们皆下材,不能求天下之马,乃转荐九方皋。秦穆公让九方皋替他去选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了,秦穆公问他,是什么样的马?他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等派人牵来一看,却是骊色(即纯黑色)的公马。穆公非常不高兴,认为既是相马专家,为什么公母不分,黄骊都不能辨别呢。伯乐喟然太息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贵乎马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