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348年~409年),东晋画家、文学家。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理论家。也为中国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顾氏,原为江南显族。《无锡顾氏宗谱》有:恺之父亲名悦之,字君叔,曾为扬州别驾,历尚书右丞;祖父名毗,字子治,在康帝时为散骑常侍,迁光禄卿;曾祖父等也都在吴晋做大官。其小时,聪颖有才气,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艺能,美书法,尤妙绘画。《晋史中兴书》说:“恺之博学有才气。”《历代名画记》也说:“恺之多才多艺,尤工丹青。”然其素性率真、通脱、好矜夸、工谐谑,并带有痴呆的意趣。因此人称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亦擅长文辞。所著《恺之文集
管玉衡,清医家。字侗人。善言脉理,谓脉理虽难辨,然自古四诊未有舍切诊而能施其巧者。乃以滑伯仁“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统述二十九脉。各脉必分阴阳,肖其形象。著《诊脉三十二辨》三卷,分类次第辨析脉象、诊脉法、脏腑病变等有关内容。所论屡出新见,发前人之未发。其书于1913年为祝绍钧所得,刊入《三三医书》。
龚诩[xǔ](1382~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莼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其父龚詧明太祖洪武(1368—1398)间官兵科给事中,以言事忤明太祖意,籍其家,谪为五开守卒。诩遂隶军籍,年十四补为戍卒,调守金川门。朱棣率燕卒南下篡位,破金川门,翊大哭遁去,夜走任阳,寄于马、陈二氏之家,藏匿二十馀年,遍读二家所藏书。禁稍解,则卖药授徒,颇有名于时。巡抚周忱两荐为学官,坚不应,有田三十亩,艺豆麻以自足,咏歌适志而已。卒年八十八,门人谥曰“安节先生”。龚氏非词章之士,其诗以直摅胸臆为主,诗风介于长庆、击壤之间,便于诵读,伤于浅易。如“远慕渊明自把锄,从渠时辈笑迂夫。生怜花鸟如儿女,酷爱
顾锡,清眼科医家。字养吾。浙江桐乡人,侨寓松郡。能窥灵兰之秘,综合前贤论目病之要旨,故辨证投方辄效,名闻于时。以治眼病当究本原,详脏腑,辨轮廓,明经络,按脉论证。提出眼病大抵以肝肾为本,舍本而从标皆非正法。用方皆宗张景岳、朱丹溪及李东垣,忌用针刺、钩割及炮烙,系眼科中擅长内治者。著《银海指南》四卷(1807年),除论述眼之五轮八廓、五脏六腑之主病象、七情六淫之伤,辨脉辨舌、用药用方外,并有验案存参。尚著有《眼科大成》 (1867年刊)。门人殳芬(字郁芳)、张畹(字兰佩),继其术.
顾仪卿,清医家。梁溪(今江苏无锡)人。将临证之心得经验,著成《医中一得》(1863年)。以癉疟一证,乃暑热侵犯肺胃及脾所致,多系暑热夹湿,治宜辛凉解散,药宜轻清上升,故制“葛升汤”以治之,颇发前人所未发。又于产后房劳与蓐劳亦有明辨与定方,颇切临床实用。为裘吉生收入《三三医书》。
贡奎(1269—1329),字仲章,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十岁能属文,及长,博通经史,起为池州路齐山书院山长。大德六年(1302),授太常奉礼郎兼检讨,大德九年,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大元年(1308),转应奉翰林文字,预修《成宗实录》,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入为翰林待制,预修《仁宗实录》。至治元年(1321),以母老乞养归。泰定三年(1326),复起为翰林待制,拜集贤直学士。天历二年(1329)卒,年六十一,谥文靖。平生著述甚多,凡百二十卷,明初永乐间征入秘府,不传。仅存《云林小稿》,其后人据此编为《云林诗集》。吴澄曾跋其文,称“温然粹然,得典雅之体”。他与当时词林名士元明善、袁桷、邓文
郭印,宋代诗人。成都(今属四川)人,郭绛子。入太学,政和间进士及第,历知铜梁、仁寿二县,为学校教官。与秦桧在太学有旧,后绝不与通。晚年号亦乐居士。与曾慥、计有功等交游甚密,善为诗,《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才地稍弱,未能自出机杼,而清词隽语”,实出于苏轼一脉,“视宋末嘈杂之音,固为犹有典型”(卷一五七)。其古体诗如《别杜安行赴合州守》、《感春》、《中秋月》、《久雨》,近体诗如《怀莫少虚》、《晚春》、《出郭》《云溪杂咏》等篇均代表其风格。著有《云溪集》三十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分体编为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全宋诗》卷一六六二至一六七三录
高鼎汾,清名医。字上池。无锡人。名医高锦庭子。幼承家传,研究治术,内外科并精,行医三十年,每临症喜穷究其所以然,求之不得,欣之古人,翻阅书本,以寻其极致之理,俾惬于心而后安。著有《医学课儿策》,又名《医学问对》,兼附旁注,揣摩极精。另著有《温热条辨歌括》、《继志堂医案注》、《医学问见录》、《医学策问》等。
顾世澄,清外科医家。一名澄,字练江,号静斋。安徽芜湖人。后迁居扬州。继承家学,业医四十余年,闻名于时,尤以治疡科著称。其治外科证候,以外证必本诸于内,故倡疡医须谙内科证治、脉理等。诊余之暇尝搜辑古今名医确论,首标《内经》义旨,宣明脉法之微,详分经络穴道,汇集内景证形,上自巅顶,下至涌泉,凡涉外证者,多绘图立说,按证立方,诸如痈疽疮疡、刑杖跌扑、汤火刀伤、麻风、小儿痘疹、中毒急救及外科手术等皆有详论。于古今成方之外,又益以其祖宁华、父青岩之家藏秘方及个人临证经验等,辑成《疡医大全》四十卷(1760年)。此书内容丰富、收罗广博,为个人外科学撰述中之巨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方广泛实用,对外科学
高秉钧(1755年-1827年),生于乾隆二十年七月(1755),卒于道光七年三月(1827),清外科学家。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师从范圣学、杜云门,后工内外科,尤精疮疡证治。临证三十余年,博通经方,洞晓脉理,虽治外科而必参究《内经》等,探其本而不袭其末。尝谓“外科必从内治”,疗疾多推崇陈远公“阳毒可用攻毒,阴毒必须补正”及朱丹溪“痈疽未溃以疏托解毒为主,已溃以托补元气为主”诸说,提出“毒攻五脏说”等。著有《疡科心得集》三卷(1805年),每以两证互相发明,揭示其治法,为江浙业疡医者所宗。另有《谦补斋外科医案》,由子鼎汾手辑,后为江阴杨道南所得,校勘后于1930年付梓。尚有《高氏医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