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颐煊(1765~1837),清代学者。字旌贤,号筠轩,临海城关人。少勤学,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寺。颐煊、震煊精研经学,为学使阮元赏识,入杭州诂经精舍,颐煊助阮元校对《经籍纂诂》,人称“大洪渊博,小洪精锐”。《清史稿·文苑传》收台州三人,即洪氏三兄弟。嘉庆六年(1801),撰《孙氏书目》及《平津读碑记》20卷。《平津读碑记》考据详细,于唐代地理尤具只眼,学者评此书足与钱大昕《金石跋尾》相匹,精湛处在王昶《金石萃编》之上。颐煊后历新兴知县。适阮元为两广总督,延之入幕,共论经史。归里后,于旧居筑“小停云山馆”,藏书3万余卷,碑版2000余件,钟彝、书画等甚多,皆自撰目录。潜心著述,成书数十种
哈铭,生卒年月不详,明朝通事(译员)。汉名杨铭。蒙古族(一说回族)。明英宗朱祁镇时代的锦衣卫指挥使。幼从父为明朝通事。正统(1436—1449)中,随吴良出使瓦剌,被羁留。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征瓦刺兵败被俘,受命为英宗和也先作蒙汉语通事,侍从英宗左右。因袒护英宗,为也先所忌,几遭杀害。景泰元年(1450),从英宗返京师(今北京),赐姓名,授锦衣卫指挥佥事。数奉使至蒙古为通事。天顺五年(1461),以擒杀叛党曹钦功,升指挥同知。成化二年(1466),奉命至荆襄镇压刘千斤起义,升指挥使。弘治四年(1491),以随侍功,加升世袭。著《正统北狩事迹》一卷。 哈铭是蒙古人,土木堡之变
皇甫录,约公元1510年前后在世,生卒年月不详,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世庸,号近峰、应斋。皇甫信次子。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官工部都水司、礼部祠祭司主事,迁礼部精膳司、仪制司员外郎,官至四川顺庆知府。治家善教,以博雅称。 室名世业堂。曾刻父皇甫信《韦庵集》及魏张楫《博雅》、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等。著有《萍溪集》《容台集》 《果山集》《皇明纪略》《近峰漫稿》《下陴纪谈》等。
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明末清初文学家。字朝宗,号雪苑。商丘(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他生性豪迈不羁,“不耐寂寞”,少年即有才名。曾主盟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明末四公子”。入清后,应顺治八年(1651)河南乡试,为副员生。3年后抑郁而卒。 侯方域早年即以诗与时文名扬海内,后肆力古文。他的古文与魏禧、汪琬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家”。但他早期古文以才气见长,流于华藻,工力不够。他自己曾在《任王谷论文书》中说:“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然皆从嬉游之余,纵笔出之,以博称誉,塞诋让,间有
韩邦奇(1479-1556),明官员,哲学家,经学家。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陕西大荔)人。“幼灵俊异常,承训过庭,即有志圣学。为诸生治《尚书》时,即著《蔡传发明》、《禹贡详略》、《律吕直解》,见者惊服”(见冯从吾《关学编》卷四《苑洛韩先生》)。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上书论时政缺失,谪平阳通判。因反对宦官宸濠谋发,被诬削职。后复出,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死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地震,赠少保,谥恭简。治学主张载“气”说。认为“气”是天人万物一体的物质本体。“天人万物本一体也。混沌之初也,一元之气,渣滓融尽,湛然清宁,而万象皆具
贺钦(1437—1510年),明学者。字克恭,别号医闾,世称医闾先生。辽西义州卫(今辽宁义县)人。原籍浙江定海。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对政事不满辞职。后起为陕西参议,因年老母死辞官。临行前上疏言不许宦官干预政事,并推荐陈献章。曾从学于陈献章。其学不博涉,专读四书五经及小学,潜心读书杜门不出10余年,静思默想。强调反身实践,认为“事事物物各具本然实理,吾人之学不必求之高远,在主敬以收放心,勿忘勿助,循其所谓本然者而已。”(《明儒学案》)在哲学上提倡以静为本,动静分离,认为静可以独立,静者自给无欲。“静无资于动,动有资于静,凡理皆如此。如草木土石是静物,便皆自足,不资于动物
胡渭(1633-1714),清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东樵。浙江德清人。生于明崇祯六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县增生。曾与阎若璩、顾祖禹、黄仪等应徐乾学之聘,纂修《大清一统志》。平生潜心经义,尤精舆地学。治《尚书·禹贡》,发现西汉孔安国、唐孔颖达及南宋蔡沉于地理多疏舛,乃博稽典籍及历代经解,考其异同,详加折衷,成《禹贡锥指》二十卷,附图四十七篇。于山川形势、郡国分合、道里远近夷险、河道浃溢改流及其沿革变迁,阐释颇明,被学者称为宋以来治《禹贡》之冠。又认为《易》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即图也,乃著《易图明辨》十卷,专辨《河图》、《洛书》之非;认爲宋儒的“图”、“书”之说,“乃
胡粹中,粹中名由,以字行,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博通经史,尤长于《毛诗》、《春秋》。《春秋三传》,洪武中聘为儒学训导。永乐初,为楚王府右长史,悉心辅导,凡二十年。著有《元史续编》、《读史笔记》。
韩菼[tǎn](1637年-1704年)清大臣、诗文家。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状元。 长洲(今江苏苏州)是清代出状元最多的县。有清一代,开科112次,状元114人,有7人出自长洲。韩菼是长洲7位状元中的一员。 韩菼,字元少,别号慕庐,谥号文懿,故人称“韩文懿公”。韩家先世是凤阳(今属安徽)人,后迁于长洲,乃书香门第。韩菼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通过科举入仕,做过地方官或京官。母亲姓周,身世不详,盖也名门闺秀。韩菼好学上进,擅长诗词古文;他喜欢山水,常邀好友结伴出游,嗜酒豪饮。韩菼性倔强,不盲从,凡他不喜欢做的事,任谁劝说,决不心动。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韩菼考中顺天乡
黄溍[jìn](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世称金华先生,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少从南宋遗民方凤学,受老师影响,壮岁隐居不仕。延祐三年(1316),县令迫使应试,中进士,授台州宁海丞,改诸暨州判官,皆有治绩。至顺初,以马祖常荐,人为应奉翰林文字,转国子博士,出为浙江儒学提举。六十七岁致仕,不久起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擢兼经筵官,升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至正十年(1350)南归,优游田里间,卒,年八十一,谥文献。溍历仕五朝,史称清风高节,足不入权势之门,纤尘不染。与虞集、揭傒斯、柳贯齐名,号儒林四杰,又与柳贯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