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平,生卒年不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师鲁,号玉斋。胡一桂之父。初,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之《易》于黄幹,而方平曾从沈、董学,得朱熹学说之正源。故精于《易》,著有《易学启蒙通释》、《外易》、《易余閒记》等书(见《经义考》及《四库全书提要》)。 据董真卿《周易会通》载,是书有方平至元己丑《自序》,则入元已十四年矣。然考熊禾《跋》,称“己丑春读书武夷山中,有新安胡君庭芳来访,出其父书一编,曰《易学启蒙通释》”,又刘泾《跋》亦称“一日,约退斋熊君访云谷遗迹。适新安胡君庭芳来访,出《易学启蒙通释》一编,谓其父玉斋平生精力尽在此书,辄为刻置书室”云云,则己丑乃禾与泾刊书
惠士奇(1671一1741),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仲孺,一字天牧,号半农居士。因家有红豆一株,文人学士见者争为题诗,哄动一时,学者又称红豆先生。惠周惕之子,惠栋之父。康熙五十九年(1711)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督学广东,振兴文教,颇有政绩。粤人设木主配食先贤。乾隆二年(1737)任侍读学士。惠氏学术成就很大,有《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交食举隅》二卷,《琴笛理数考》四卷,《红豆斋小草》诗集及《南中集》、《采莼集》一卷。《易》学则有《易说》六卷。士奇承家学,说宗汉儒。江藩《汉学师承记》述其论《易》曰:“汉儒言《易》,如孟喜以卦气,京房以通变,荀
胡震,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书中自署曰庐山深溪。元代经学家。少学于何干举、刘均、饶鲁诸儒之门。官将仕郎,南康路儒学教授致仕。精于《易》,著《周易衍义》十六卷,书成于大德九年(1305年),其子称其几成书而下世也,后十年,其子光大始克纂集成编。
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徽州婺源(今属安徽)人。吴澄曾荐之于朝,不就。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调兰溪州学正,未赴。年八十四卒,集贤院札谥文通先生。他以《易》名家。尤潜心朱熹之学,作《四书通》。他在《答陈栎书》中说:“我辈居文公乡,熟文公书,自是本分中事。”其诗论坚持理学家的传统观点,在《草堂学稿序》中说:“纵迫曹、刘,何补于格致诚正。纵迫谢、鲍,何补于修齐治平。”持论偏颇。他的散文平正醇雅,无宋人语录方言皆入笔墨的习气,有时也略加藻饰,如《送文公五世孙序》、《与吴草庐书》、《环绿亭记》。诗近《击壤》一派,但如《北寺昏钟》、《濠观亭》、《拜岳鄂王墓》等诗则富于情韵,时露性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胡方平之子,生于1247年,生而颖悟,好读书,尤精于《易》。年十八,领宋景定五年(1264)乡荐,试礼部不第。入元退而讲学,远近师之。尝入闽访熊鉌于武夷山中,与之上下议论,归而著书,学者称为双湖先生。延祐初卒。胡一桂其学源于其父胡方平,因胡方平为朱熹后学,故胡一桂承继家学,专治朱子易学,是元代朱子易学的忠实维护者。所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易学启蒙翼传》四卷、《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朱子诗传附录纂疏》、《人伦事鉴历代编年》等书,并行于世。能诗,《元诗选·癸集》录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汪幼凤《胡一桂传》(《新安文献志》卷七○)、《元史》卷
黄泽(1259~1346),宋元之际儒学家。字楚望,其先祖为资州内江人(今属四川省),后其父寓居九江(今属江西省)。学者称“资中先生”。幼年即好学深思,经常苦思致疾,愈而复思。曾作《颜渊仰高钻坚论》。在训诂名物制度方面,考覆精审,而义理则宗于程朱,曾作《易春秋二经解》、《二礼祭祀述略》。成宗大德中,主持江州景星书院,后转至洪州东湖书院。自言多次梦见孔子,并授以手校六经。于是闭门授徒,精研六经之书,就其中提出千余条可疑之义,悟出经书由旧说误解而失传之秘。对六经及其传注多有评论。如《周易》“起于数”(《忘象辩》)。《春秋》“有鲁史书法,有圣人书法”(《元年春王正月辩》)。《周礼》注“郑氏深而未
胡瑗(993年—1059年),宋代学者。字翼之,因居安定,人称安定先生。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自幼家贫,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刻苦攻读。今泰山南麓栖真观便是胡瑗等人当年的苦学之地。泰山学成归来,便以经术教授吴中。曾先后任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后因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齐名,被称为“宋初三先生”,都是开启宋代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以圣贤自期许”的胡瑗,对儒家经术甚为精通,倡导“明体达用文学”,以永世不变的儒家纲常名教为“体”,以楷模后世的儒家诗书典籍为“文”,以“体”、“文”的付诸实
杭辛斋(1869—1924),原名慎修,字辛斋、一苇,号夷则。海宁县人。早年曾在杭州府正蒙义塾读书,1889年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1890年入北京国子监。后入京师同文馆,弃科举,习新学。1896年到天津,1897年与严复、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与袁世凯多有交往。1898年上书光绪帝,条陈变法自强之策。戊戌政变后在《国闻报》以“视死如归”标题报道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消息,被清廷勒令停刊。1905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到北京办《京话报》。1908年浙江巡抚增韫设立农工研究会,被聘为会长,并主办《农工杂志》。又与许行彬合办《浙江白话新报》,宣传民主革命。1911年10月与邵飘萍
胡建伟(1718年~1796年),又名式懋、勉亭。乐平古灶村人。少时聪敏好学,因勤劳过度咯血,仍苦读不辍。清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举人,次年又考取进士。先后任河北无极、正定及福建福鼎知县。在福鼎任内,以该县地处闽、浙要冲,官吏过往频繁,常要征用民房,胡到任后,另建馆舍接待往来官员,使百姓不受烦扰。未几,调任永定县,继调闽县。时有叫戴乙的人,冒充官吏,横行作恶。胡将他拘捕加以惩罚,全县称快。后升任福州知府,兼澎湖通判和护粮工作。身兼三职而理事有条不紊。澎湖为海上孤岛,生员往府道考试,要冒很大风险,故读书人很少。他到任后,在岛上建文石书院,延聘名师讲课,并将岁考和科考改在岛上举行。嗣后读书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