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774—835),俗名佐伯真鱼,通称弘法大师,日本著名的留唐高僧,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九世纪在传播中国文化和发展日本文化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和大书法家。 公元774年,空海出生在赞歧国多度郡弘田乡屏风浦(现四国岛香川县通善寺)一个显赫豪门之家,其父佐伯直田是个血气刚强的男子,其母阿刀氏出自名门贵胄,是位贤慧温良的女性,其舅父阿刀大足是当时的高级官吏,并以文学之士闻名于世。空海生活的年代,正是中日交往最频繁的“遣唐使”时期。当时,中国文化已在日本有广泛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已在日本十分盛行。空海的父系和母系都仰慕中国文化,拥护中央所推行的律令制度,所以空海自幼就接触佛教和接受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被邻里戏呼为“圣人为”。拜名儒朱次琦为师,喜陆(象山)王(阳明)之学,重经世致用。1879年首次游香港,惊叹西人治国有方,非古之夷狄可比。从此留心西学。三年后,他经香港、上海赴京赶考。收集到不少外国书译本,逐渐产生按西方模式改良中国的愿望。中法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1888年,以布衣身份上书光绪帝,指出“外夷交追”,“兵弱财穷”,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良主张,上书被截留。后回到故乡,1891年创立万木草堂,聚集同志,广收青年弟子,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在梁启
孔平仲(1044—1102)宋代诗文家、史学家。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孔文仲(1038—1088)、孔武仲(1042—1098)弟。治平二年进士。元丰二年,为都水监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八)。元祐初应制科试,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孔文仲卒,归葬南康,诏以为江东转运判官护葬事,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绍圣中,言者劾其元祐时附会当路,诋毁先朝,夺校理,出知衡州。提举董必又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徙韶州,责为惠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即位,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崇宁元年,入元祐党籍,罢职,主管兖州景灵宫,卒。平仲长于史学,
康与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今属河南)人,居滑州(今河南滑县)。建炎中,高宗驻维扬,与之上《中兴十策》,名颇噪。旋监杭州太和楼酒库,坐盗钱饰翠羽为妓金盼履免官。绍兴八年(1138),在湖州,与常同为邻居,以养母为请。常同创一检察御书之员,月给缗钱三万俾奉其母。与之不以为养,同探取数月,径致其母,与之怏怏而去。谄事秦桧,为秦门十客之一。又受知高宗,为承务郎。“值慈宁归养,两宫燕乐,伯可专应制为歌词,谀艳粉饰,于是声名扫地。”(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中兴十策》)绍兴十六年(1146),监尚书六部门。十七年(1147),为军器监丞。次年,与外任宫观。二十五年(1155),自福
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是道教祖师之一,被尊为洞灵真人,乃老子的弟子,为亢桑子,又名亢仓子、庚桑子,四大真人之一。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因得老子之道,能以目听耳视,并游历所至皆得丰稳,后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孟峰,成仙而去。庚桑楚之名,始见于《庄子》。据《庄子》外篇《庚桑楚》记载: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晋司马彪、郭象等据此认为庚桑楚:姓庚桑、名楚,老子弟子。后人又尊称为庚桑子,还传说他曾居庚桑洞(今江苏省宜兴县东南)。《史记·庄周传》称《庄子》:“《畏累虚》、《亢桑子》(即《庚桑楚》)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著有《亢仓子》,倡仁义
柯劭忞(1850-1933)字凤荪,又字凤笙,晚号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县) 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生。16岁为生员,不久被选人济南尚志书院学习。1870年中乡举,旋随朱肯甫赴四川,襄助科举事,后受聘于晋、粤、辽东等地书院担任主讲。1886年戊子科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后受编修职。1900年随光绪帝赴西安,被派为政务处行走。1901年任湖南学政。1904年回北京,先后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习,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撰文侍讲转侍读。1906年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任贵州提学使。1908年再次调回北京,在学部任丞参上行走,一度署右参议并左丞; 又由学部奏派充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1
孔鲋(约前264年-约前208年)秦末鲁(今山东曲阜)人,字子鱼,一字甲。孔子八世孙。秦时为博士,传儒者之业。陈胜、吴广揭竿反秦后,他与鲁儒生愤秦焚书坑儒,持孔氏礼器前往,为陈胜博士,不久与胜俱战死。《史记·儒林传序》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又《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云:“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陈王既遣周章,以秦政之乱,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博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博士。唐太宗贞观初,封曲阜县易,转给事中。历任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至国子祭酒,侍讲东宫。他曾参预魏徵撰《隋史》,修定五礼,主持撰定《五经正义》。贞观十八年(644),在凌烟阁画象。死后陪葬昭陵。 孔颖达是唐太宗依重的儒臣之一,为“贞观之治”的思想文化统治作出贡献,视为功臣。其主要业绩是主持编撰《易》、《书》、《诗》、《春秋左传》、《礼记》的《五经正义》,即今存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