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沂,字子化,号艾山,晚号壶庵。以号艾山行。是明故宰相李春芳的后裔,与李清(映碧)为族兄弟。自幼失怙,依伯父李信求学,李信全家抗清死难(见《阖门忠孝》篇),明亡后,李沂崇尚气节,誓不仕清。与邑中名士王贵一等人“辞诸生业”,归隐林下。后王士祯司理扬州,慕名求访,踵门请谒,李沂闭门不纳,不与谋面。 明末清初,江淮南北数十年间,论诗派,首推兴化为正。而兴化诗坛“诗醇典雅”,则又首推李沂。李沂曾在“河干草堂”(又名“鸾啸堂”)结诗社,与邑中名士唱和。诗人李沛、李瀚、宝严寺诗僧济润等成为李沂最紧密的诗友。康熙元年(1662)大旱,李沂目睹官吏催逼租赋,被捆缚入狱者“接踵于道”,因而“恻然伤之”
梁章钜(1775-1849)清代诗文作家。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号退庵。长乐(今属福建)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历任军机章京、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湖北荆州府知府、江苏按察使、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等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病辞官。归田后,专事著述。他为人干练,做官期间,曾做过一些兴利除弊的好事。林则徐是他的同乡好友,他支持林查办鸦片的举动,同情林被革职查办的遭遇。曾协助爱国将领陈化成训练士卒、布署防务,以对抗英国入侵。告病还乡七年后,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病卒,享年七十五岁。 梁章钜一生综览群书,学问渊博,尤熟
刘衍文,男,1926年12月14日生,浙江龙游人。现任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社会职务有余绍宋研究学会副会长,上海职工灯谜爱好者协会顾问。读中学时,因受日寇流窜影响而失学。由于经常在东南日报《笔垒》,浙江日报《江风》,前线日报《磁铁》,复兴日报《绿洲》发表杂文、理论文章和诗歌,得以受知于著名学者浙江省通志馆馆长余绍宋先生。后于194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从事于中文的教学与研究。1955年起任上海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兼文学教研室主任,还兼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教师。著有《文学概论》 (1957年1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曾连续印刷三次) 。旋即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开除公职处分。以此蹭蹬蹉跎,
陆时雍,字昭仲,桐乡(今浙江崇德县)人。生卒年不详。明崇祯六年贡生。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二十年官四川屯盐佥事。任内条议“稽灶丁、宽新井、酌归并”数款,民便课增。历知上高、永宁县,有惠政。迁工部郎中。因弹劾武定侯郭勋欺罔朝廷,落职。郭勋败后累擢江西提学副使,以疾归里。著有《楚辞疏》和《诗镜总论》。前书录有历代大家的评注。他自己也有不少独到的评语。又载《读楚辞语》一卷。 其中强调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另有名篇作意和欣赏等问题。 他推崇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力驳那种认为《离骚》不经,“不止于礼义”的看法,认为:“《离骚》非怨君也,而专病党人”,“虽激昂愤懑,世莫得而訾也。”(《读楚辞语
郎廷槐(1667—?),清诗人。字梅溪,自署千山。生卒年不详。盛京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官新城知县,升达州知州,以事落职发往军前效力。年羹尧委充监收同知,题补遵义府通判。雍正三年(1725),以年党革职治罪。著有《江湖夜雨集》。生平事迹见《清诗纪事初编》卷六。有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师友诗传录》,由其本人发问,同时代诗人、他的老师王士祯和他的诗友张笃庆、张实居作答,讨论了诗歌创作和诗的特质、风格等问题。收入近人丁福保编辑的《清诗话》。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文学的风格》中曾引用。
李昱,明初诗人。字宗表,号识字耕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师事元朝著名学者郑僖,又从李孝光学习诗法。见元末世乱,不愿出仕,结草阁隐居于杭州北关外。明太祖洪武初,受荐为国子助教,而非其志,不久遂借病辞归。李昱才力雄富,所作古体长篇皆气劲神完,纵横奔逸而章法严谨;近体诗则清新刚健,卓荦不凡。故其才力、成就均不在高启、杨基等“四杰”之下。但因人微言轻,故使当时诗名不彰,以至清人朱彝尊《明诗综》有“知音者之难也”的慨叹。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汪端《明三十家诗》对他都十分推崇。著有《草阁集》。
刘敬叔,南朝宋小说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颖敏,有异才。晋义熙中,拜南平国郎中令,后为长沙景王刘道怜骠骑参军。入宋,召为征西长史。元嘉三年(426),入为给事黄门郎。数年,以病免。泰始中卒。著有志怪小说《异苑》。生平事迹见《宋书》卷一五、卷三○,《晋书》卷二七,《异苑》卷三“黄牛”条自叙,《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异苑》题注。《秘册汇函》本《异苑》卷首有明胡震亨所撰《刘敬叔传》。
刘崇远,自号金华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五代南唐升元以后人。少好道,喜吟咏。中年后方出仕,历宰二邑,凡二十馀年。罢秩归京后,任大理司直。另广西博白南汉大宝二年石刻《新开宴石山记》,署“旨都监容州管内制置盐铁发运等务并白州永资院点检义胜寺都承务郎赐紫金鱼袋刘崇远”撰,可能为另一人。刘崇远著有《金华子杂编》三卷、《耳目记》二卷。《金华子杂编》,简称《金华子》,原本已逸。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其逸文为二卷,所记以中晚唐间朝野遗事为主,涉及面较广,有关文学家事迹记载尤多,有较高史料价值。此书有清周广业校注本,收入《读画斋丛书》,中华书局上编所于一九五八年据以排印出版。《耳目记》,又称《刘氏耳目记
李德裕(公元787—850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文饶。赵郡(河北赵县)人。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之子。少年有大志,苦心力学。不愿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以父荫补校书郎。后因避嫌辞职,长期在方镇幕府供职。元和十四年(819),拜监察御史,次年为翰林学士。与同在翰院的元稹、李绅被称为“三俊”。穆宗长庆二年(822),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旋即遭李逢吉、牛僧孺排挤,出任润州刺史。此后数年,在浙西观察使任上。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被召入朝为兵部侍郎,本年又出为义成节度使。次年改西川节度使。大和六年,召拜兵部尚书。次年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拜为中书侍郎。后因权臣郑注、李训的怨构诽谤,于大和八年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