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琳(约公元一八o八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清乾隆年间扬州评话艺人。字天玉。因右手短而捩,人称“㧙子。”幼小贫孤,以乞讨、扫街为生。后靠耳濡邻人演习评话而自学说书。渐次采集众小说家因果之书加以润饰,首创带有自传性质的《清风闸》。围绕着主人公无赖皮五的遭遇,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对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他善于模拟各色人物,兼工笑话、口技,演出效果十分强烈,“闻者欢咳嗢噱,进而毛发尽悚,”(李斗《扬州画舫录》),“听之者靡不动魄惊心,至有欷歔泣下者”(金兆燕《国子先生全集》)。《清风闸》经数代艺人加工、创造,一直传演至今。蒲氏所收弟子有张秉衡、陈天
彭遵泗(约公元1740年前后在世)清代诗人、学者。字磐泉,眉州丹棱人(今四川省丹棱县人)。彭端淑之弟。生卒年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五年前后在世。12岁时,与众学童聚玩,有人指扇为题作诗,立就《咏扇上美人吹箫桥边》一首,其结句为:“仙音不肯随风响,恐引刘郎渡石桥”,想象奇绝,语惊四座,人皆异之。与兄端淑、肇洙读书紫云山下,互为师友。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历官至江防同知。遵泗工于诗,由小杜追踪少陵。与兄端淑、肇洙齐名,并称“丹棱三彭”。彭遵泗著有《蜀中烟说》是研究清代前斯商品经济的重要文献。 另著《蜀碧》一书,共四卷,内容为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
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本名向恺然,以字行,别署不肖生、平江不肖生等。祖籍湖南平江,生于湖南湘潭。祖父贵柏以经营伞店致富。父碧泉为秀才,不事生产。向恺然五岁开蒙读书。十一岁时全家迁回原籍。十四岁考入长沙高等实业学堂,翌年因参加公葬革命党人陈天华风潮,被开除学籍。变卖田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日留学,入宏文学院。1913年毕业回国,因家道中落,赴岳州任洞庭制革厂书记,该厂总经理由湖南省军事厅厅长程潜兼任。同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起,向恺然任湖南北伐第一军军法官。失败后逃亡日本,考入东京中央大学经济系。1914年开始撰写长篇小说《留东外史》,年余完成。1915年回国,加入
彭大翼(1552年-1643年),字云举,又字一鹤,南直隶通州吕四(现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港镇)人。自幼即好读书,不到20岁便成为秀才。后屡试不中,时人称其“冠军诸生二十有余年,竟不得一登贤书”。明嘉靖年间任广西梧州通判,又任云南沾益州知州。晚年辞归,闭门著述。焦竑称其“一鹤彭先生,琅琊之魁,垒标淮海之箐英。学富青箱,名高珠斗。”凌儒称“海门彭公,幼负颖质,博览自喜,上窥结绳,下穷掌故”。著有《山堂肆考》228卷、《一鹤斋稿》、《明时席珍》等。清乾隆时,《山堂肆考》收入《钦定四库全书》。
潘自牧,生卒年不详,南宋文献学家。字牧之,金华人,景宪子,庆元进士。以恩补台州司户,任福州州学教授,知龙游及常山县。编撰类书《记纂渊海》195卷,一反古代类书传统,不主记事,详于纂言,可谓独辟蹊径。是书完成于福州州学教授任上。所引古书甚夥,可资校勘、辑佚之助;且引书注明出处,尤为有识,便于检索。其父景宪,于吕祖谦执弟子礼,缘此与朱熹过从甚密,撰有《记纂渊源》,因是书早佚,是否与《渊海》有递承关系,已不得而知。《记纂渊海》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配补宋刊影印本行世。
潘纶恩(1802—1858),字炜玉,又字苇渔,号箨园,室名箨月山房,皖南泾县人。潘纶恩出生在“茂林之西山下”的潘村,潘纶恩乳名八三,1826 年考中秀才,岁贡生,后选为授盱眙县训导,诰赠奉直大夫,妻李氏华荘,诰赠宜人,庶妻徐氏云凤。潘纶恩是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的堂弟。《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六:“潘纶恩,岁贡,著《箨月山房诗》四卷。”卷三四五:“《箨月山房诗》四卷,伦恩著。”可知潘纶恩曾作过一本诗集,但已亡佚,只有《道听途说》一书传世。 潘纶恩生于嘉庆七年(1802),据《荥阳潘氏统宗谱》记载,潘纶恩之父潘报蘋字华谷,无功名,以捐纳得九品之官。“报蘋‘生乾隆壬午十一月十七辰,卒嘉庆壬戌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号西周生,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高祖、曾祖均为秀才,父蒲槃连因未中秀才,遂弃儒经商。松龄幼有轶才,早年热衷功名,19岁应童子试,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深为山东学政施闰章赏识,称其文“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补贡生。31岁时,迫于家贫不足自给,应友孙惠之请,赴江苏宝应等县充任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胡然而自为笑啼”(《戒应酬文》)的文字打交道,十分厌倦,次年便告辞还乡。此后曾在同邑乡宦毕际有家坐馆,直到70岁才“撤帐归
潘士藻,生卒年不详,明学者。字去华,号雪松。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万历癸未(1583)进士。司理温州,入为监察御史。晋南京吏部主事,改尚宝司丞,升少卿。卒年64岁。学于耿定向、李贽。经耿定向指点,又拜见了王襞、焦竑等人,后“始觉宇宙之无穷,从前真陷井之龟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为学提出“须从大处悟入,却细细从日用琐屑,一一不放过”(《闇然堂日录》)。欣赏“默识”,认为“默识二字,终身味之不尽”(同上)。其做人宗旨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立者四无倚附,屹然是非毁誉之中,所谓入风吹不动也。非一点灵明,自作主张,鲜有不仆着矣。”做人就要“能常常挺然竖立”(同上)。至于“喜怒哀乐,纯是天
潘思榘[jǔ](1695-1752),字契方,江苏阳湖人。雍正二年进士。雍正八年(1730),任广东南雄知府。当时南雄暴雨成灾,灾民露宿田野。潘思榘督促吏卒准备舟筏拯救被水围困的灾民,并筹措经费救济生还者和埋葬死者,经他救活的灾民数不胜数。雍正十三年(1735),任职海南道。他在当地疏濬湖泊,深入五指山安抚黎族庶民,并对伤害黎民的守将进行弹劾。乾隆四年(1739),任按察使。他上疏建议:广东的黎民聚居在崖、儋等海南七州县,应在当地创办义学,使黎民学习文义,并允许其应试。建议被清廷采纳。乾隆七年(1742),调任浙江布政使。次年,他上疏提出:官署的常平仓储粮原为接济青黄不接时的民需而设,春季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