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1876年1月16日-1962年3月18日),名宗康,以字行。河北高阳人。出生于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年1月16日)。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为阮元门生,父为翁同龢门生。自幼受家庭教育。十九岁入北京同文馆,习德、法、英文,肄业五年。庚子事变后,同文馆停办,遂经营商业。其后三度赴西欧。在欧洲期间,观看了英、法诸国戏剧,对歌剧、话剧均有兴趣。回国后潜心于戏剧研究。结识梅兰芳,为其编写剧本,并精心设计身段、发髻、服装、佩件等。1929年底,随梅剧团赴美。三十年代主持国剧学会,编辑出版《戏剧丛刊》、《国剧画报》。1948年底取道香港至台湾。1954年在台北任中国歌剧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
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年~1936年),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经常被誉为“悖论王子”。早年在圣保罗学校和斯莱德艺术学校求学。当过记者,于1925年起主办《新证人报》(后改名为《G.K.周刊》)。散文风格多样,文笔轻盈。文学批评颇获称誉。论著《文学中的维多利亚时代》(1913)及有关勃朗宁、狄更斯、萨克雷、乔叟的研究著作见解精当。 其创造的最著名的角色是牧师侦探布朗神父,首开以犯罪心理学方式推理案情之先河,《布朗神父探案》是英国著名推理小说之一。其它小说有《诺廷山上的拿破仑》(1904),诗集有《野骑士》(1900)、《新诗
丘云霄(1368~1644),明代诗文作家。字凌汉,号止斋。崇安(今属福建)人。嘉靖十七年(1538)贡生,选为南国子监典簿,后迁聊城知县。归田后,栖息武夷山中,闭关讲学。著有《南竹集》4卷、《东游集》2卷、《北观集》4卷、《山中集》10卷。他善于借景抒怀,时有悲凉之调。如《江晚》:“帆势迎风疾,滩声入暮喧。渔灯出疏树,客路问前村。野鹤冲烟迥,山花带雨昏。寒江何处宿,幽思未堪论!”幽思借江晚的景色烘托出来。又如“有怀空自知,默默心摧伤”(《溪月初出水》),“泠泠秋已老,飘荡未还家”(《怨诗》)等都表达了这样感情。他的诗一般写得清俊雅淡,景、情能较好交融,如《黄钟渡口》“野草沿江四月花,惊心
秦昌遇,文学家秦裕伯的裔孙。明末医学家。字景明,号广埜山道人。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少多病,遂学医,以治儿科病著称。后亦精通内科,投剂多奇效。自谓“法当死者,虽卢、扁不能为,苟有生理,勿自我死之可矣”。因见幼科诸书论治,或偏寒、偏热,或喜补、喜泻,遂取各家之长,撰成《幼科折衷》两卷,凡五十余篇。论治杂证,每病首载七言歌诀及脉法,次引诸家论说,末附治法。又撰《症因脉治》四卷,述内科杂病证治。主张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后确定治法,故以此顺序名其书。尚有《脉法颌珠》(1641年)、《幼科金针》、《痘科折衷》等行世。另有《大方幼科》,已佚。卒年六十余。弟子金铭,得其传,从孙之桢,亦精医,著
庆恕,字云阁。清代医家。辽宁抚顺人。少业儒,37岁中进士,曾任部曹、甘肃太守等职。因母病几为庸医所误,27岁学医,先读平常医书数种,涉猎十年。后得徐灵胎、陈修园、黄元御等人著作,见诸公皆远宗轩岐,近法仲景,始知《内经》《伤寒》《金匮》,乃万世医学之祖。经二十年之研究,博采各书之纯粹,撰成《医学摘粹》,包括《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辨》《四诊要诀》《杂证要法》《本草类要》《伤寒证方歌括》,《杂病证方歌括》共七种。庆氏擅长临床,《医学摘粹·序三》:“一时彼都人士,同方求诊者,接踵其门,投以刀圭,无不立瘥。”民国改元,寓居沈阳,任中国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从事讲学与临床。
浅田宗伯(1815~1894),因号粟园,又称栗园浅田。日本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初年的汉医学家。幕府授以法眼称号,明治时代任东宫待医。他是博采众方,除古方和后世方外还应用了民间奇方,创出了自家独特的所谓浅田流医术。但也有人批判浅田流医术是经验主义的。他的著作有: 《脉法私言》、《伤寒论识》、《杂病论识》、《勿误药室方亟》等。明治初期,在压制汉方医学的国策运动中,浅田宗伯和山田业广、森立之等人组织温知社(1879年),发动了保存汉医的运动。1881年社长山田业广死后,浅田继任第二任社长。汉医保存运动于1882~1883年达到高潮,以后逐渐衰退。浅田宗伯死后的第二年(1895),日本国会否决了汉
清觉(1043~1121),宋代僧。洛阳登封人,俗姓孔。号本然。自幼习儒,二十七岁时,阅法华经,乃志求佛道,从汝州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剃发。既而南游,参谒嘉州峨嵋山千岁和尚,后至淮西舒州浮山,结庵于太守岩,历二十年。元祐七年(1092)游历浙江,翌年,赴杭州灵隐寺,参谒圆明童之会下,随众居止。其后,以随师之学侣日多,遂居于寺后之白云山庵,唱道新义,效仿佛经立四果十地,分大小二乘,专以破斥禅宗为旨。晨夕持诵,躬自耕作,从者渐多,称师为白云和尚、白云导师,其徒自称‘白云菜’,即所谓白云宗。后又移居余杭龙门山,结福地庵,蔚成宝应寺,以三归五戒接引四方学众。又受道俗之请,于正济寺讲华严经。时论难师之新
齐德之,元代医学家。曾为医学博士,任御院外科太医。采集《内经》以后医学文献中诊治疮肿的论述,结合个人多年临床经验,于至元元年(1335)著《外科精义》2卷。书中对疮疡的诊治和辨证论述,为后世医家重视。齐氏主张诊治疮肿应内外结合,重视全身症状在辨证上的意义。该书在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都有一些新观点。总结了多种治疗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宋元时期外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对其后疡科发展有一定影响。他主张外科也应四诊合参。疮疡是直接发生于经脉的病变。他除研究一般脉法外,结合疮疡的特点,对二十六脉都有特别论述。这在外科学中可谓仅见。他把肺痿、肺疽列入外科中,对此颇有见地。对疮疡的辨论比较深刻、见
祁坤,清初外科医学家。字愧庵,一字广生,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敏悟,通儒书,诸子百家,靡不详究。顺治(1644—1661)年间召为御医,侍值内庭。康熙(1662—1722)年间累擢为太医院院判。尝谓外科诸症,其本必根于内,治外难于治内,而医家多重内轻外,乃殚精采掇,参《素问》、《灵枢》之奥旨,搜古今名贤之确论,撰《外科大成》四卷,分述痈疽外科各病之诊治要点、治法、方剂等,内容颇称详备,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多据以参考。另撰有《内科证治粗评》,今佚。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