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绂章(1877~1951),字焕亭,又称幻亭。20世纪30年代北方著名武侠小说家。当时有“南有不肖生,北有赵焕亭”之说,名噪一时。玉田城内人。生于光绪三年(1877)正月初六。卒年1951年农历四月,葬于城北傅各庄独立茔地。终年74岁,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北方著名武侠小说家。并善古诗文,工书法。当时人称武侠小说家“南有不肖生(即向恺然),北有赵焕亭”,名噪一时。早年,他曾与鲁迅、郭沫若、柳亚子等文学大师有过书信往来。其代表作为《奇侠精忠传》。 赵绂章出生于仕宦家庭。清末,其祖父及父亲都在山东等地为官。他弟兄四人,长兄庸碌无能,二哥绂青是举人,三哥绂鸿(即历史学家赵光贤之父)是进士
朱睦㮮[jié](公元1517~1588年),字灌甫,一作灌夫,号西亭,又号东陂居士,朱元璋的七世孙、周定王朱橚之后裔。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生于河南开封。居住在这里的周王,从朱橚开始,都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收藏了大量的图书。他出生在这样一个富有的家庭里,15岁受封镇国中尉。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举文行卓异为周府宗正,负责周府宗学的教学,讲授《易经》、《诗经》和《春秋》。他身居闹市,而不慕荣华富贵,“一切芬华声色之好,视犹土苴也”。他坚持走自己的路,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不仅“藏书极富”,成为明代北方最大的藏书家。同时又是当时一位学识广博的知名学者。
郑小同,魏儒者。北海高密(今高密)人,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之孙,学综六经,行著乡邑。官侍中。他的身世与生平经历与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动荡的政治局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郑小同承其祖父之学,学贯六经,编订了一部专门记载郑玄与弟子答问五经的著作——《郑志》。《郑志》一书对研究郑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撰《礼记难问》、《礼义》四卷。
周文璞(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宋诗人。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原籍阳谷(今属山东)。庆元间,为溧阳丞,历官内府守藏吏等职。与韩淲、姜夔、葛天民等人交游。能诗,《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古体长篇微病颓唐,不出当时门径”,古体短章、近体小诗,“可肩随于白石、涧泉诸集之间”(卷一六二)。如五古《五月五日至京口》、《赠苏召叟》二首,或写羁旅之苦,或写朋友之情,都感情真切,出笔爽利。其《山居书事》云:“荼蘼架倒无人架,全似老夫狂醉时。昨夜一场溪雨横,又漂苔藓到花枝。”虽出语直朴,却颇有情致。《吴中秋日》诗:“郊园叶落已离离,尚有孤花闯短篱。”“闯”字生新,见其锤炼之工。其馀《灌口二郎歌》、
知玄,全称释知玄。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五岁能吟诗,七岁解听讲经。十一岁削发于宁夷寺,后随法泰法师至唐兴四安寺,授大经四二卷。十五岁时,剑南节度使杜元颖命升座于大慈寺普贤阁下,耸动一时,蜀人称其为陈菩萨。复于净众寺辩贞律师处受具足戒。文宗时,至长安住资圣寺,敷演经论,为僧俗所仰。文宗闻其名,宣入顾问。知玄复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又研习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杨汝士、高元裕等皆与之游。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乃离长安南归。桂管观察使杨汉公延住桂林开元寺。大中初,复归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又移居法乾寺玉虚亭。大中八年,上章请归故山,旋归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隐在
遵式(964年—1032年),北宋天台宗僧人。字知白,俗姓叶,字知白,台州临海(今浙江台州)人。少多灵异,生七月即能从母称观音名。稍长潜往临海东掖山,从师义全出家,通内外学,能诗文诸艺,十八岁落发,年二十往天台山禅林寺受具足戒。明年随守初律师学律,继入天台国清寺,于普贤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之道。宋雍熙元年(984年),趋回明州天台十六祖宝云义通讲席,尽其奥秘。淳化三年(992年),众命续居其师之宝云讲席,讲四大经积年,居十二载。咸平五年(1002年),归临海主东掖山。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味。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命僧正,入景德精舍讲大止观,复敷席杭州昭庆填充,讲扬
断云智彻(1330~?),元僧。西蜀(四川西部)人。26岁受戒、持斋,专心念佛。30岁为僧,师云峰和尚,参“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廓然有悟。着《禅宗决疑集》一卷;又《净土晨钟》第二载,师撰有《净土据要》,今已不存。《禅关策进》及《角虎集》中,录有师之语要,如:“念佛一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这一声佛从何起?’又问:‘这念佛者是什么人?’乃至心花灿发,梦眼豁开,目前总是故家乡,本性弥陀常独露”等语。因《禅宗决疑集》中有或参无字、或参本来面目、或参究念佛。依此可知智师倡导的是参究念佛之法门。
郑玉(1298~1358),字子美,学者称师山先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幼年聪敏好学,既长,曾两次应进士举,不第,即弃举子业,钻研儒学之道,通六经,尤精于《春秋》。至顺初随父游京师,当时名公巨卿见其文交相称赞,并要推荐他,他却奉亲南归,绝意仕进,而勤于教育,学生甚多,以致所居不能容纳,学生为他建师山书院。至正十四年(1354)征拜翰林待制、奉议大夫,以疾辞,日以着书为事。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军攻破徽州,迫他出仕,他说:“吾岂事二姓者邪?”被囚,七日不食,犹作诗文,从容如平日,后自缢死。其文章在于宣扬传统的儒家之道,所谓“明正道,扶世教。”纪事朴实,不为雕镂锻炼,雅洁不枝蔓,严而有法,得虞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字星杓,号起孟、启明、知堂、苦茶庵老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取名作人,以名行世,一生用过90多个笔名,常用笔名有独应、周逴、周遐寿、仲密等,绍兴人。鲁迅二弟。9岁以前在家中私塾开蒙,11岁入三味书屋,后去杭州陪侍狱中祖父并授读一年半,遍读史书与笔记小说。光绪二十七年秋,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科,开始翻译英文小说。三十二年夏,随鲁迅东渡,先后进东京法政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创办《新生》杂志,未果;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并开始创作小说和自学多种外文。宣统元年六月,在东京与羽太信子结婚。 辛亥革命前夕归国,先后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太祖八世孙。绍熙元年进士。庆元元年,为上元主簿。嘉泰三年,为瑞州推官(《正德瑞州府志》卷七)。入江东安抚司幕(翁卷《送赵紫芝为江东从事》),官终知天台(释永颐《悼赵宰紫芝甫》)。后病寓临安,嘉定十二年卒,年五十(苏泂《寄赵紫芝》“同年今半百,同病半年赊”、薛师石《寄题赵紫芝墓》“辛未联诗别,九年成恍惚”)。工诗,宗贾岛、姚合,与徐照、翁卷、徐玑合称“永嘉四灵”,而在四人中成就最高。尝选姚、贾诗为《二妙集》,所选以五言为主。又编《众妙集》,自沈佺期以下,共选七十六家,不收杜甫诗,而选刘禹锡诗最多。自作诗也多取唐人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