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幼颖异,五岁能诵诗书。甫成童,博通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研习。为文联珠贯玉,豪迈骏逸,流播江左。嘉熙间,为太学上舍生。淳祐六年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鉴》,忤时相,下临安狱,后放归田里,京师名公祖道涌金门外,赋诗为别。端宗立,以布衣人直前殿。景炎二年,特旨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宋亡,杜门谢客,感愤激烈,每见吟咏。与弟随亨、元亨、元彪并称柴氏四隐。元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其诗近晚唐体,而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哀惋动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元杨仲弘序其集,谓“其诗秉于忠义,而摅于危迫。摘词琢句,动谱音律。雄豪
陈谟(公元1305年--1400年),字一德,号心吾。泰和(今属江西)人。幼能诗文,专力研治经学,旁通诸子百家,亦留心经世济人之学。教授于乡里,曾主清节书院,隐居不求出仕。谟处于易代之际,作为理学家,亦不提倡愚忠死节,曾著《通塞论》引微子、箕子之事,反复申明,谓革代之际,不必死节。四库馆臣认为此论“最为害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实,这正反映了其立论之通达。论学注重人的本性,并主张应能融会贯通礼乐、刑政、钱谷、甲兵等实用之学。一时经生学子多从之游,称海桑先生。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征至京师议礼,受到太祖重视。宋濂、王祎推荐为国子学博士,谟引疾辞归。屡次应聘为江、浙二行省
蔡沈(1167~1230),南宋经学学者。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子,朱熹门人。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三年。史称年仅三十,即屏去举子业(《宋元学案》卷六七《九峰学案》),隐居九峰山,学者因称九峰先生。庆元党禁,元定以布衣编管道州,徒步数千里以从父。明英宗正统初,追諡文正。遵乃师之嘱,潜心研究《尚书》数十年,撰成《书集传》,“考序文之误,订诸儒之说,以发明二帝三王群圣贤用心之要”(《九峰学案》)。是书在朱熹原有书说基础上完成,不偏重汉唐以来的烦琐考据之法,而以浅近简明之文字诠释《尚书》,并纠正了不少前人之误解,尤其是阐扬了理
陈建(1497—1567),明哲学家。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市)人。“自幼纯心笃学”(《学蔀通辨》卷十二《陈建传》)。嘉靖七年(1528)中举,十一年(1532)中会试副榜,选授福建候官县教谕,嘉靖十二、十三年间作《朱陆编年》二编,后升任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复辑《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同上),并为二书作序,目的在于“因朱子所表章者而益章之,以裨来学”(同上)。嘉靖二十五年(1546)母卒,遂隐不出,潜心著述。学宗朱熹。时王学盛行,陈建“忧学脉日紊”,认为“以前所著朱、陆之辨非所以拔本塞源也,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与陆氏兄弟来往书札,逐年编辑”(
曹履泰(?-1648年),字大来,号方城,浙江海盐人,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明朝光启1625年榜进士,于福建同安县任县令5年,施政严保甲、练乡勇,保固地方不遗余力,因此招抚郑芝龙,同党李魁奇、钟斌仍为海寇,蹂躏中左所,履泰日率领父老子弟练兵,军容甚盛,诸海盗相戒勿犯;后任明兵部侍郎(副部长),明亡,投效唐王于侧,于赣州遭遇清兵,拒降跳崖仅轻伤,次年返乡病逝。著作《靖海纪略》为履泰任同安时,与上司往返之文件。书分4卷,前3卷主要为书信,共计100余封;第4卷为办理团练的过程及成效,极具史料参考价值。
成玄英(608-669年),唐初道士、哲学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字子实,隐居东海(今江苏北部)。贞观五年(631),奉召入京,加号西华法师。永徽中(650—655),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哲学上重玄,“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道德经义疏》)提出遣有、遣无,亦遣中的“重玄之道”,认为世界本原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更不是非有非无。“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同上)根本否定自然规律及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世界上一切对立的东西都属虚幻,否定境与智,有与无,美与恶,是与非间的矛盾关系:“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能染之心,外无可染之境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