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1649年~1726年),清代火器制造家。字文开,号耕烟,仁和(今杭州)人。他好学善思,学识渊博,通象纬、勾股、战阵、河渠等学,亦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在军事科学技术方面贡献尤为显著。康熙十三年(1674),康亲王闻其才名以礼聘之,于是参加清军。他熟悉制造之术,对旧式铳枪的缺陷进行研究,并吸收西洋火器的优点,创造了形似琵琶的“连珠火铳”,其构造与用法近似现代机枪。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2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因其随军有功,升为监军道。康熙帝重其才而授其翰林院侍讲官,入南书房,并命他参与纂修《律吕玉义》。康熙二十六年(168
邓文原(1258年—1328年),字善之,又字匪石,或说号匪石,祖籍绵州(今属四川),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宋末参加浙西转运司考试,中四川籍士子第一。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举为杭州路儒学正。大德二年(1298),调崇德州教授。大德五年,擢升翰林应奉,九年再次升任翰林修撰。至大元年(1308)与修《元成宗实录》,至大三年授江浙儒学提举。皇庆元年(1312)召为国子司业,因与主管者办学方针不一致,便以病辞职。延祐初恢复科举,任江浙行省考试官,延祐四年(1317)入为翰林待制。次年出为江南浙西道廉访司佥事,又任江东道佥事,在任以决狱廉明著称。至治二年(1322)任集贤直学士,次年兼国
戴埴,字仲培,生卒年不详,庆元府鄞县人。登嘉熙二年上舍释褐第。事迹无考。戴氏著有《鼠璞》一书,有《四明丛书》本。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二《戴先生埴》:“戴埴,字仲培,桃源人。著有《鼠璞》一卷、《书中楮券源流》一条,历陈庆元、开禧、嘉定之弊,知其为南宋末人,故《书录解题》著录而《读书志》不著录也。 云濠谨案:《四库提要》称《鼠璞》云:是书皆考证经史疑义及名物典故之异同,持论多为精审。又云其他辩正如谓《诗》序《丝衣》篇引高子灵星之言,知有讲师附益之类,率皆确实有据,足禆后学。其曰《鼠璞》者,盖取周人、宋人同名异物之义,《文献通考》列之小说家失其伦矣。” 《宝庆四明
丁宗洛(1771~1841) ,清代学者。字正叔,号瑶泉。雷州市调风镇调铭村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选授山东济宁州同知,历署昌邑、乐陵、曲阜等县事。一生俭朴如布衣,清介不苟,尽心民事。有一年,济宁大旱,农业歉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他把祖业100亩田变卖,将所得之款救济灾民。又有一年,济宁发生蝗灾,他不顾年老体弱,冒着烈日带动群众扑蝗。群众深受感动,敬之爱之。他知识渊博,笃志著述。致力于《逸周书》的研究,历10余年,四易其稿,诠解至20万余言。他既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廉吏,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著有《逸周书管笺》16卷、《大戴礼管笺》13卷、《陈清端公年谱》
杜本(1276-1350),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后徙天台,又涉临江之清江(今属江西),故为清江人。博学,善属文。吴越饥馑,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力荐于武宗,被召至京师,适武宗去世,离京隐于武夷山中。文宗在江南时闻其名,即位后,征之不赴。至正三年(1343),丞相脱脱以隐士荐,召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行至杭州,称疾固辞。其为人沉静寡欲,好周济贫困,平时手不释卷,天文、地理、律历、度数,无不通究,尤工篆隶。所著有《四经表议》、《六书通编》、《十原》等书,学者称为“清碧先生”。名所居为思学斋,虞集为之作《思学斋记》,《宋元学案》称他为虞集“讲友”。至正十年
董逌[yōu],北宋艺术鉴赏评论家。生卒年不详。字彦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北宋政和(1111-1117年)年间官徽猷阁待制。绘画美学思想上,认为绘画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而尤重传神。不仅人物“以神明为胜”,而且须知“物各有神明”(《书崔白》)。在题画跋中,使用“神明”、“气韵”、“生意”等审美范畴,说明绘画的传统审美观。又以“似”与“真”等审美范畴,说明形神兼备的相互关系。认为白居易所说的“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的“似”,应当理解为形神兼备。接触到“似”与“不似”的朴素辩证法:“画之贵似,岂其形似之贵邪?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指出只有“无心于画”,无意于似,“求于造化之先”,“发于生意,
邓凯,明昭宗护卫总兵。早年事迹不详,随永历帝入缅甸,为都督同知。因反对马吉翔等人飞扬跋扈被打折腿,永历十五年(1661)咒水之难未参与,故幸免于难,永历帝在昆明遇难后,邓凯逃回内地为僧,后取名自非,号普然又号邓和尚,有自著《也是录》。
戴笠(1614~1682),初名鼎立,字则之,江苏吴江县人,明诸生,清兵入关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隐居于吴江同里朱家港,教授生徒,熟悉明末史事,孜孜著述。著作《怀陵流寇始终录》,记明末农民起义事迹的史书。又名《寇事编年》﹑《流寇长编》﹑《流寇编年》等。清初戴笠撰,吴殳删定。《怀陵流寇始终录》之编纂始於顺治年间(1644~1661)。时吴江史学家潘树章﹑吴炎仿司马迁著《史记》的体例,撰写《明史记》,邀戴笠撰写明末农民起义部分,即谓“流寇志”。康熙二年(1663)庄廷明史案发,潘﹑吴因受株连被杀(见清文字狱)。《明史记》未得完成,但戴笠不避风险,完成自己承担的《流寇志》部分的撰写。戴笠死后,遗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