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俊(1506~1573),明代诗文作家。字元朗,号柘湖居士。华亭(上海松江)人。少笃学,20年不下楼,学识渊博。嘉靖三十二年(1553),以岁贡生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久居后感慨道:“吾有清森阁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贴彝鼎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乎!”遂移疾归。海上有警,复居金陵数年。嘉靖四十年自金陵移居吴门,刊印《董解元西厢记》全本,吴人争相传抄。嘉靖四十一年自吴门还里居。他的一些好诗展示了一些才情,如《白下春游曲》:“万片夭桃迎笑靥,千条弱柳斗纤腰。潘妃死后芳魂在,散作城南一段娇。”大多数诗作较为草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论说:“元朗诗颇率易,其《买宅》句云:‘一
黄生(1622——?),原名琯,又名起溟,字扶孟,号白山。歙县(今属安徽)人。自以为钟灵秀于黄山白岳,故就己姓而别号白山。安徽歙县人。黄生在明代为诸生,入清不仕。所交王炜、龚贤、屈大均辈皆知名之士。于文字训诂之学极有根柢。曾授馆吴司训家近十年。蒋超督学京师,为蒋幕僚,两年后辞去。晚年闭户著书不出。生博学广艺,工于书画,尤精小学,著述甚多。自称研究杜诗三十年,著《杜诗说》。又有《唐诗摘钞》、《诗廛》等诗学著作。其诗多以明、清易代之际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为题材,有些作品还反映了清初种种弊政。《清明有感》、《筑堤行》等为其代表作品。诗笔雄骏,造语通俗明畅。其诗集为《一木堂诗集》因有碍语,于清高宗乾隆
韩道昭,生卒年不详,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伯晖。韩孝彦子。所著《五音集韵》十五卷,增订其父所著《四声篇海》而成。字以三十六字母排列,每母又分一、二、三、四等。所收字大抵以《广韵》为兰本,新增字则取自《集韵》,并参以《玉篇》、《类篇》。释文例仿《集韵》,先注反切,次释字义。他能用等韵学原理编写韵书,是体例上的重大改革,给后世影响很大。于韵部的合并,不遵从《广韵》“同用”的原则,而是根据自己的方音,并二百○六部为一百六十部,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并可据以校订《广韵》、《集韵》的错漏。(见《四库全书提要》卷四十二,《小学考》卷三十三。)
胡式钰,生卒年不详,字啄如,一字青坳,号癯圃,室名寸草堂,上海人,诸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以科场文字案充发山西浑源县,道光六年(1826)赦还。著有《窦存》4卷、《寸草堂诗钞》12卷。事迹见《琴隐园诗集》卷一五等。《窦存》全书分为书窦、诗窦、事窦、语窦四卷。除记载其阅读诗文心得外,记述了陈行、杜行、虹桥、华漕、闵行等地的的异闻,并辑录了大量地方俗语、方言,还引用史书以考语源。其《语窦》一卷列举俗语的出典,如《恒言录》之流,而范围较宽,最无可非议。《诗窦》所谈间有可取,《书窦》多卫道之言,可谓最下,《事窦》多记怪异报应,为书中小说所在。其中或可见民间信仰风俗。该书对了解地方风俗,颇有帮
和邦额(约1736~ 1795后),字霁园、䦵斋(䦵,nǐ,[门+尔],或作“闲”者,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夜谭随录》的前言已指出该字很偏僻,《五音集韵》释为“智少力劣”,取以为字,似有自谦之意;而作“闲”是形近而讹),号霁园主人、蛾术斋主人,满洲镶黄旗人。其生卒年月,无定论,有研究者推测其生于清乾隆十三年,卒于乾嘉年间或稍后。他的祖父和明,做过凉洲、福建、广东等地的总兵。和邦额自幼跟随祖父,先后到过甘、陕、青、闽、粤等许多地方祖父去世后,他转到京城的八旗官学读书。直到38岁时,才得以考中举人,出任山西乐平(今昔阳)县令、钮祜禄氏副都统等职。 和邦额自小跟随祖父转宦南北。乾
黄宗炎(1616一1686),明清之际学者。字晦木, 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浙江余姚人。与兄宗羲、 弟宗会,俱从学于刘宗周。崇祯中,以明经贡太学。 后会试不第,与弟宗会相约闭门尽读天下之书,然后 出而问世。清军南下,投身抗清斗争,事败专心著述。 其学术与宗羲略同,精通象纬、律吕、轨革壬遁之学, 尤长于《易学》。撰有《忧患学易》一书,内含《周 易象辞》19卷、《寻门余论》2卷、《图书辨惑》1卷, 因故居遭火,大多毁失。该书对“先天太极”之说, 尽力排斥,认为这是陈抟、邵雍的附会之作。将长期 以来学者对这一学说的怀疑揭示了出来。其学术著 作尚有:《六书会通》和《养晦》、《山栖》两部文集,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明理学家。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编修、右中允、左春坊、左谕德、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因抗清牺牲,卒谥忠烈。因其严操守、重气节、刚直敢言,所论常切中时弊,为官24年间,历经3次革职、一次入狱,乃至险遭冤杀。除居官外,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学贯古今”,先后主讲于大涤书院、紫阳书院,“海内从之问业者”达几千众。其学本于朱学,又在易学思想上继承了邵雍的神秘主义象数学,构成比较矛盾复杂的思想体系,“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在本体论方面,把阴阳二气和“五行”看作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吸收自然
何楷(1594~1645),南明隆武帝时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今属福建)人。博综群书,深于经学。天启五年(1625)进士。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曾纠劾巡抚杨一鹏、辅臣温体仁、王应熊等,又请赠东林党人高攀龙官,赐左光斗诸臣谥。屡迁工科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1638),兵部尚书杨嗣昌历引前史,主张和款,他力言其非。旋又因弹劾杨嗣昌“夺情”入阁时忤旨,贬为南京国子监丞。以母丧归里。南明弘光帝时,擢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又命兼工部右侍郎。弘光元年(1645),清军南下,南京陷落,走至杭州。从唐王朱聿键入闽,唐王在福州即帝位,擢
胡居仁(1434年-1484年),明理学家。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干人。终身绝意仕进,筑室于梅溪山中苦读。曾游闽浙等地,访学求知,增广见闻。曾主讲于白鹿书院及桐源书院。少时从学于吴与弼。其学以立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宗程朱理学并有所发挥,重治心养性。继承理学理气论,肯定理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由理派生的气化生了天地万物。“有理必有气,理所以为气,气乃理之所为,生万物者气,理在其中”。(《居业录》)且“理与气不相离”,理气相依。并断言心与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心与理本一”,“理与气不相离,心与理不二,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心者,理也,气也,二而一也。”(同上)心为理所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