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恂,唐朝河北雄县人,曾任广州司马,后寓居广州。 宋僧赞宁《笋谱》,称恂於唐昭宗朝出为广州司马。官满,上京扰攘,遂居南海,作《岭表录》。历来考据之家,皆资引证,盖不特图经之圭臬,抑亦《苍雅》之支流。有裨小学,非浅鲜也。诸书所引,或称《岭表录》,或称《岭表记》,或称《岭表录异》,或称《岭表录异记》,或称《岭南录异》。核其文句,实皆此书。殆以旧本不存,转相稗贩,故流传讹异,致有数名。惟《永乐大典》所题与《唐志》合。今特从之,以存其真焉。
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曾仿《尔雅》体例,撰成《释名》一书。其书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探求事物命名之由来。刘熙注意到当时语音与古音的异同,系统地运用声训来推求语源、辨证古音和古义,是从语言领域系统研究语源的第一人,对后世语言学、训诂学理论影响颇大。另有《孟子注》一书,今不传,清人有所辑录。
刘昫(xù)(887年—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雄县)人。幼居涿州。 天祐间为契丹俘至新州,逃居大宁 山,与吕梦奇、张麟共游,以吟诵自 娱。后梁时为易州节度衙推,改观 察推官。后去而居浮阳,幽州节度 使李存审辟为从事。后唐庄宗即位 后,授太常博士。擢为翰林学士、守 膳部员外郎。同光元年十一月,为 比部郎中、知制诰。改库部郎中。 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为中书舍人。 三年八月,为户部侍郎。长兴元年 九月,为兵部侍郎。二年八月,为端 明殿学士。四年正月,为中书侍郎、 平章事。九月,加刑部尚书。闵帝 应顺元年正月,加吏部尚书。末帝 清泰元年四月,兼判三司。五月,加 门下侍郎。十月,罢相,守
李延寿,唐史学家。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大约生于隋文帝开皇中(581—660),卒于唐高宗仪凤中(676—679),年约八十余。史学家李大师之子。自幼受到史学熏陶,有志于史学著述,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参加编撰过《五代史志》、《晋书》,著有《太宗政典》,又继承其父遗志,以一人之力整理南北朝史事,经十六年编成《南史》、《北史》共一百八十卷。为“二十四史”中两种,并被认为是仅次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佳作。《南史》、《北史》为纪传体史书。《南史》记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间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史事,《北史》记北魏道武帝登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字季馨,唐史学家。宜州华原(陕西耀县东南)人。其祖世居敦煌,为名声显赫的士族。德棻受家庭熏陶,博涉文史,官至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进爵为公。龙朔二年(662)告老辞官,加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卒,年八十四,谥宪。 唐初经籍散亡,德棻建议购求,用专人补录得以保存大批书籍,颇有远见卓识。又积极倡修史书,建议修撰梁、陈、齐、周、隋等朝史,且“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与”。参与编撰了《艺文类聚》、《大唐礼仪》、《氏族志》、《五代史志》及律令等;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重修《晋书》;除制定体例外,曾撰《序例》(今佚)及诸纪传。《周书》是德棻
李百药(564年—648年)字重规,定州(今属河北省)人。幼多病,祖母以“百药”名之。翼其身体康健也,聪敏好学,七岁能属文。其父友陆义等读徐凌诗,有“琅邪之稻”语,不知出处。百药曰:《春秋》有“鄅子藉稻”说,杜予谓“在琅邪”。陆等大惊,号百药“神童”。隋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开皇十九年(599)帝召见之,令袭其父爵平安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百药礼部员外郎,百药奉旨定五礼、律令。隋炀帝即位,以前嫌夺百药爵位,贬为桂州司马。隋末天下大乱,百药数展转诸义军中,危得不死。 李渊遣使招杜伏威,百药劝伏威应招,伏威从之。伏威赴京师朝渊,行至历阳,悔,欲杀百药以石灰酒,百药濒
李鼎祚,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官至秘书省著作郎。或谓官秘阁学士。在位期间积极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安史之乱,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划策。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防止叛乱,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学术上精于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通《易》,采辑两汉至唐初凡三十五家《易》说,撰为《周易集解》,流传至今。其书是后人考索汉《易》象数学流派的最重要参考资料。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睦㮮《周易集解序》云:“鼎祚资州人,仕唐为秘阁学士,以经术称于时。及阅《唐列传》与《蜀志》,俱不见其人,岂遗之耶?抑别有所戴耶?”彝尊谓:“资州有李鼎祚读书台,见袁桷《清容居士
闾丘方远(约西元839─西元902),唐末五代道教学者。沈汾《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等载:字大方,舒州宿松人。年十六,精通诗书。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后师事仙都山隐真岩刘处靖,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尽得真文秘诀。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洪、陶弘景是其师友。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传播于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镠礼谒他于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列行业以表之。昭宗累征之不就召,乃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弟子二百余人,或升堂奥,或受思真炼神之妙旨,或藏迹名山。所节录的《太平经钞》今存《正统道藏
逯钦立(1910-1973)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字卓亭,笔名祝本,山东钜野人。幼时曾学作旧体诗。1929年考入山东省菏泽第六中学,开始接触白话文。高中时期受学生会委托,主编《六中月刊》,发表抨击时政的文章。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先后赴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就读。1939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在导师罗庸、杨振声指导下研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同时期文学史。1942年毕业后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助理研究员。先后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学原》、《现代评论》、《说文月刊》、《中央图书馆馆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并代《学原》审阅稿件。1948年初,赴
林野通奇(1595~1652),明代临济宗僧。合州(四川合川)人,俗姓蔡。字林野,世称林野通奇禅师。师生而澄静,不喜肉食。少即依金钟寺叔父道然为童行,十七岁参礼黔州(四川)之莲峰出家,年十九出蜀南游,意欲穷研教典,息居于湖北当湖,期掩关翻阅时教,突患痢疾濒死,乃知经论之学非究竟法,偶闻天童参禅偈(卍续一三九·五一七上)‘一念未生前,试看底模样’,若有所悟。一日失足堕楼,豁然而悟,遂往谒天童圆悟于吴门,得其心印。崇祯十六年(1643)出住于天台通玄寺,历迁嘉禾、东塔、栖真、天童等诸名刹。清顺治九年示寂,世寿五十八。遗有林野和尚语录八卷。[五灯会元续略卷八、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七]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