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江苏徐州)人。宋宗室。幼为宋武帝赏爱。袭封南郡公,迁豫州刺史。永初元年(420)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元嘉元年(424),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元嘉六年,加尚书左仆射。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是上流重镇,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累迁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刘义庆为人谦虚简素,寡嗜欲,无浮淫之过。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爱好文义,文词虽不多,但足为宗室之表。延纳文学之士,远近必致。太尉袁淑,文冠当时,刘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参军。与吴郡陆展、东海何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汉乾祐元年进士及第,为秘书郎,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擢主客员外郎、 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四年,迁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建隆三年,罢为给事中。次年,出知衡州。开宝二年,入拜中书舍人。 太宗即位,为户部侍郎,预修《太祖实录》,历工部尚书兼承旨。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拜平章事,加监修国史。雍熙元年,又加中书侍郎,后罢为右仆射。淳化二 年,复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 监修国史。四年,罢为右仆射。至道 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正。昉和 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 无显赫之功。为文章慕
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南朝文学评论家,思想家。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得婚娶,乃恃依沙门僧佑,与之相处十年余,遂博通佛学经论,并区别部类,录而序之。梁武帝天监初年(502),刘氏任奉朝郎迁东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今浙江衢县)令,政有清绩,除仁戚南康王记室、兼东宫事舍人,后迁步兵校尉。昭明太子萧统好文学,深爱接之。刘氏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其制文。后奉诏与慧震和尚于定林寺编集经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烧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与寺中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心雕龙》乃刘勰之主要著述,其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自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
罗隐(833—910)唐末文学家。原名罗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浙江富阳)人。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已在贡籍,时27岁。唐懿宗咸通元年(860)至咸通十四年,十举进士,因恃才傲物,为公卿所恶而不第,遂改名为罗隐。咸通十二年时曾得任衡阳主簿,冬十月即乞归。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再入京师,次年黄巢起义,避乱归故里。光启三年(887),呈诗谒杭州刺史钱鏐。钱鏐爱其才,辟为从事,后又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罗隐病时,曾亲临抚问,并题壁道:“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唐昭宗天佑三年(906)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判官。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鏐密表推荐,授给事中;开平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论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幼年在家庭受封建传统教育,1887年进广州学海堂就学。1889年中举人。1890年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受业于万木草堂,参与编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深受康有为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894年随康入京会试,适值《马关条约》签订,他代表广东籍举人上书陈述时局,积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8月,与康有为等发起组织强学会,任书记员。力《中外纪闻》主笔。 1896年春赴上海筹办《时务报》,任总撰述。以近两年时间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一说东原)人,明初小说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约1330年-约1400年)。其生平事迹无详细记载。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里,曾有志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一番事业。相传他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但因生不逢时,乃“传神稗史”(王圻《稗史汇编》),从事小说创作。今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粉妆楼》等。他还创作戏曲三种,今仅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罗贯中所编著的小说均为历史演义小说。在这些小说和戏曲中,罗贯中表现的伦理思想主要是:批判暴政、暴君,歌颂仁政,赞美圣君贤相,追求一种符合伦理道德
刘一明,(1734一1821),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著名道人。据清《金县志》(卷十三)记载:“刘一明,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又号被褐人。山西曲沃人。(今闻喜东北)博学工书,尤精于医。乾隆间,访完谷老人,啸咏于兴隆山中(位于甘肃榆中县),一时士大夫乐之于游,每教人以养身之术。两山(指兴隆山与栖云山))梵字募化重修,凡四十余年,购置田亩为香火之资,又于禅寺沟置义家地。年八十八而段”。 刘一明,清代内丹学家。号悟元子,又号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山西省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自幼即留心炼养,参学求道,但未得真传。“后遇龛谷老人,即分邪正;复遇仙留丈人,群疑尽
吕洞宾,亦称“吕祖”、“吕纯阳”。中国神话传说中八仙之一。道教所信奉的神明。旧时金银匠、墨业、教育业、烟业、医药业、杂技业、理发业、魔术业、娼妓业等行业所崇拜的行业神柢。 原为唐朝末年的道士。名岩,一说喦,字洞宾,号纯阳。其身世众说纷纭。一说蒲州人(山西永济),一说河中府人,一说京兆人,一说九江人。民间相传吕洞宾自幼通晓典坟百家,学富五斗,但屡试不第。64岁时(一说46岁),尊父母之命赴试,在长安酒肆中,受汉钟离点化而成道仙(“一枕黄粱”的典故出自于此)。得汉钟离传授黄白之术(炼丹之法)及上真秘诀,后遇火龙真君祝融,并受宝剑与遁天剑法。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8年),封其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甫田(今属福建)人。曾师真德秀。嘉定二年(1209)以荫补将仕郎,因《咏梅》诗获罪,不仕二十余年。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端平二年(1235)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后出知漳州,改袁州。淳祐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六年(1246)为理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中书舍人。劾权相史嵩之,贬知漳州。后屡被劾罢。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入相,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五年(1264)因眼疾离职。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次年故去,谥文定。其一生虽“前后四立朝”,然时间短暂,且
李筌,唐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新旧《唐书》无传。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载: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载李筌撰有《中台志》,称其于唐肃宗上元(760—762)中自进表,故有可能他在此时仍居官职。此后踪迹,或隐或仕,不能考定,或如《神仙感遇传》所说竟入名山访道,不知其所终。李筌的著作见于唐宋人记载的有:《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十卷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并注称: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经》,题“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