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暹,字希白,生卒年月不详,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景德初直昭文馆。宋初九僧之一,工诗,诗风宗尚晚唐。其《秋径》诗,释惠洪以为“自然令人爱悦,不假人言然后为贵”(《宋诗纪事》卷九一引《天厨禁脔》)。《宿宇昭师房》诗有“草际沉萤影,杉西露月光”一联,方回以为“于工之中,不弱而新”,纪昀则谓“自是刻意做出,而妙极自然”,“亦极细致”;《早秋闲寄宇昭》诗,纪昀评“深院无人语,长松滴雨声”句,以为不减王维、孟浩然(均见《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有《僧保暹集》二卷,《敬乡录》又著录有《处囊诀》一卷,均已佚。《九僧诗集》收其诗二十五首。《全宋诗》卷一二五收录。事迹见《敬乡录
鲍照(416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初拜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遇。后欲贡诗言志,人或止之,鲍照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默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刘义庆见而奇之,寻擢为国侍郎,甚为赏爱。当时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致,鲍照与袁淑、陆展、何长瑜等皆在其幕,并为文章之美。 后迁秣陵令。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美瑞,鲍照作《河清颂》美之,其序甚工。宋孝武帝以为中书舍人。孝武帝好为文章,自以为人莫能及。鲍照悟之,所作文章多鄙言累句,以取悦于帝。 时人感谓鲍照才尽,实缘于此。 大明元年(462),临海
抱阳生,又署名抱阳、抱阳居士,本名王朝。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以“屠苏庵”为书斋名。年轻时,志尚好学,从学于浙江湖州小柯亭主人,善写诗,精于考据之学。年轻时即留心明末清初史事,并辑录相关资料,嘉庆十九年(1814年),抱阳生辑成《甲申朝事小纪》初稿,道光十年(1830年),全书基本告成,稿藏于绍兴,道光十六年(1836年),抱阳生对此书又略作修订,至此全书正式告成。此书分为四编,凡四十卷,专辑崇祯、南明诸公忠节,及朝野阙失,所记之事,间有万历及清初史事。
包世臣(1775-1855)清思想家、书法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故人多称“包安吴”。生于清乾隆四十年,卒于清咸丰五年。少时家境贫寒。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授江西新喻知县,被罢官。后到川、楚任事,不被见用,遂归,卧居金陵。 世臣精于书法,行草隶书,皆为世所贵。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好言兵家。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幕僚时,多究心于农政、河工、漕运、盐政、货币、战守诸问题,并对清政府腐败屡有抨击。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把农、礼、刑、兵视爲“齐民四术”。主张发展农业,强调“天下之富在农”,认爲 “修法以劝农”,才能“使国富而主德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生于约公元前5~4世纪)河北省任丘县人。师从长桑君,学成后长期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赵、卫、郑、秦诸国。扁鹊医疗经验丰富,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可惜均已失传。扁鹊精通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诊著称。据《史记》载,扁鹊曾望诊过齐桓侯的脸色,诊其有病,“不治将深”,齐桓侯不以为然,拒绝医治,不久终于抱病而亡。在切脉方面,赵简子病“五日不知人”,扁鹊切脉后说:“血脉治也,而何怪!”他认为脉搏正常,并非死症,后果然痊愈。扁鹊在虢国(今何南省陕县一带),在人们都认为虎太子已死,惟扁鹊诊断后认为是假死,名
班昭(约45年-约117年)汉代女史学家、文学家。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女,班固之妹,曹世叔之妻。曹世叔早卒,班昭未再嫁。她博学多才,有名于时。班固死时,所撰《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完成。她奉命与马续共同续撰。《汉书》初出,时人多不通晓,她又教马融等诵读。汉和帝时,她常奉召入宫,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世称“曹大家”。邓太后临朝后,她还曾参与政事。死时已70多岁。《后汉书》本传说她“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班昭集》3卷,今已佚。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得其佚文8篇:《
卜大同(1509—1555),明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字吉夫,号监泉。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由刑部主事官至湖广按察使。任上剿灭蕲、黄盗匪,因功升布政司参议。又因平定苗乱之功,擢福建巡海副使。其时倭寇猖獗,福建为倭患最烈地区之一。倭寇骚扰东南时,边备多所兴革,使倭寇三年不敢犯。著有《征苗图记》、《备倭图记》及《监泉集》。
包拯(公元999—1062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字希仁,出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父亲包令仪,曾任员外郎。包拯少时奋发读书,所读皆四书五经之类,一心为应举作官。宋仁宗天圣年间中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职,出任建昌县知县。此时父母双亲皆老,为侍养双亲,他辞官归乡,于父母膝前尽孝,直至双亲相继去世。1038年,40岁的他才又重新出任地方官。由于他清正廉明、明理善断,在地方颇有政绩,很快受宋仁宗赏识,提升为监察御史。在任职期间,他主张练兵选将,加强边防,反对每年向契丹交纳贡品。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曾多次论斥那些握权受宠的大臣,上书仁宗,明听纳谏、辨别朋党等。
毕沅(公元1730—1797年)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为清代著名学者,所治兼及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也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灵岩山人诗集》。又与他人同撰《续资治通鉴》。其他著述收入《经训堂丛书》。 〔正 史〕 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①。二十五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再迁庶子。三十一年,授甘肃巩秦阶道②,从总督明山出关勘屯田。调安肃道。擢陕西按察使。上东巡,觐行在,备言甘肃旱。谕治赈,并免逋赋四百万。擢布政使,屡护巡抚。所征金川,遗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河、洛、渭并涨,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