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存斋、随园、澹园、随园主人、随园居士、随园老人、竹村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乾隆三年中举人,乾隆四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任溧水知县,后又调江浦、沐阳、江宁等县为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购得隋赫德之旧“隋织造园”,改造为“随园”,并于是年乞养归山,除乾隆十七年曾改官奏中不到一年外,终生不再出仕。“随园”地处江宁小仓山,也称随园先生,晚年自称仓山居士,亦称随园老人、仓山叟。袁枚活跃于诗坛六十余年,有诗四千余首,在乾、嘉时期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三大家。所谓“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汉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疾谈。史称他“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贵,不戚戚於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扬雄早年慕司马相如、屈原,曾作《反离骚》、《广骚》、《畔牢愁》。汉成帝时有人向朝廷推荐他,说他的辞赋象司马相如。成帝召扬雄。使之侍从郊祠、游猎。扬雄先后写了《甘泉》、《河东》、《校猎》、《长杨》四赋。成帝以扬雄为给事黄门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依附他们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甘肃天水人,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道教人物。初,母尝昼寝,梦天下绛霄,流绕其身。及喜生时,陆地自生莲花。及长,眼有日精,姿形长雅,垂臂下膝。少好学《坟》、《索》、隐德行仁,不修俗礼。损身济物,不求闻达。周康王时为大夫,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乃求为函谷关令。预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时昭王三十三年七月,老君果乘白舆,驾青牛,欲度关。喜曰:“今我得见圣人矣!”即具朝服出迎,跪伏邀之。老君曰:“闻开道竺乾,有古先生,
尹文(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80年)又称尹文子,战国时期思想家,齐国人,宋尹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曾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稷下学宫。《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并录有《尹文子》,他的思想散存在《汉志》、《吕氏春秋》、《荀子》、《庄子》、《说苑》、《孔丛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著作中。《庄子·天下篇》最为概括地记述了其学术思想大要。《吕氏春秋》记尹文与齐湣王论“士”,涉及“士”的标准问题,认为“见侮而不斗”,又《庄子·天下篇》说他“见侮不辱,救民之计,禁攻寝兵,救也之战”,主张息兵救民,近平与墨子同宗,而《说苑·君道篇》记尹文子与齐宣五论人君之事,认为“无为而能容下”、“圣人寡为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介。梁朝金陵(今山东临沂)人。早年博览群书。梁元帝时,官至散骑侍郎。后为北齐黄门侍郎、周御史上士。隋文帝时,太子召为学士,深受重用,不久去世。 颜之推以其家庭教育思想闻名于世。他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般人往往对自己亲近和佩服的人更加信任,并愿意照其指示而行动,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师友及任何圣哲名言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提倡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甚至主张胎教。赞成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认为“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说法很有道理;注重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认为周围环境,包括接触的人和事对子女有重要影响,父母要特别留意,“
晏婴(?—前500年),字仲,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著名大臣,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个君主,而主要的政治活动在景公时代。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政治眼光的人物。早在崔杼杀庄公时,晏婴就采取了中立态度,即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倾向于齐室。在公元前539年出使晋国时,晏婴就对叔向分析过齐国的未来政局。同一种分析他在公元前522年又对齐景公讲出,并建议景公用周礼来限制田氏势力的发展。晏婴较清廉,不贪财物。公元前545年,齐君赐给他一个大邑,他拒不接受,有一贵族问晏婴:“发财人人所愿,你为何不要土地呢?”他回答说:“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
叶德辉(1864--1927年),字奂彬,一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湖南湘潭人。少随父学,读“四子书”、《资治通鉴》及《朱子名臣言行录》等。因记忆力差,读书辄忘,于光绪四年(1878)辍学从商。未几,忽开性,忆所读书皆了解,又重入学。七年,入岳麓书院。十一年,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报罢,始喜读唐宋人律诗绝句。十八年,再次赴京会试,中式第九名,殿试二甲,朝考二等,赐进士,授吏部主事。旋假归故里,受王先谦启示,专事著述。二十一年后,湖南巡抚陈宝箴行新政,梁启超主《时务学堂》,伸康有为改制之说,叶德辉著文斥为“异端邪说”,并作《长兴学记驳义》。二十六年,唐才常起兵湖北,事败,其搜集自戊戌以来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宜都 (今枝城市) 人。字惺吾,号邻苏。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880~1884年,作为清朝驻日大臣的随员出使日本期间,致力于搜集整理国内散佚古籍,主持刻印《古逸丛书》。归国后任教职。1886年之后,潜心于著书立说,完成了不少传世之作。1914年被袁世凯聘为参院顾问。 杨守敬学术领域很广,《清史稿》评述:“其学通博,精舆地,用力于《水经》尤勤。”在他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中,地理学最为突出。杨守敬一生的地理著述有10多种,其中《水经注疏》、《水经注图》 和 《历代舆地图》是他研究地理的代表作。 《水经注疏》是对北魏郦道元 《水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寡嗜欲,唯用心于学,少从父察学《汉书》,尽得父传。仕南陈为会稽王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事。当初察在陈曾修《梁史》、《陈史》,书未就察死,察临终嘱思廉完成梁、陈二史,思廉以父言上奏,诏允思廉之请。炀帝又令思廉与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区寓图志》,后思廉迁代王(侑)侍读。李渊克京城,代王府寮属惊惧奔逃,唯思廉不离代王左右。渊兵将升代王殿,思廉厉声呵斥道:唐公举义兵本为匡正王室,你们不得无礼于代王。众服其言,布列阶下。渊闻而义之,许其抚代王侑至顺阳阁下,然后思廉泣拜而去。观者感叹思廉为忠烈之士。 渊受禅,思廉授秦王府文学。后秦王征徐圆
应劭(约153—198年)东汉末学者、史学家。字仲远,一作仲援或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其家几代仕宦。他少笃学,博览多闻。中平六年(189),拜太山太守,参加过镇压当地黄巾军起义。献帝兴平元年(194),值东汉末军阀混战,因曹操父、兄在本郡为徐州牧陶谦所杀,惧操报复,乃弃郡投奔冀州牧袁绍。建安元年(196)献帝初都许,他以旧章烟设,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删定律令,著《汉官仪》等以上,帝善之,朝制典仪多所依据。次年,诏拜袁绍军谋校尉。后约卒于建安二年至五年(197—200)之间。 应劭在东汉末堪称一代博学才子,史载其著述凡136篇。所著《风欲通》(又作《风俗通义》)乃“辨物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