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锦(公元1686年,-1769年),清代诗人。字襄七,号草庐。秀水(浙江嘉兴)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由庶吉士改金华府教授。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授编修。官至左春坊左赞善。辞官归,乡居十余年卒。少时孤贫,刻苦自励,博览群书,学问渊深。擅长笺疏考证,撰有《毛诗说》2卷、《补飨礼》1卷、《夏小正诂》1卷等。也能诗,流传下来的诗作有1千5百多篇。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和反映日常生活。他的诗正如袁枚所说,是“所谓学人之诗”(《随园诗话》),表现出恃才逞博、格调拗折、用语生新奇崛的特点,风格接近黄庭坚和陈师道。古体诗《太学释褐,观石鼓,因读韩苏二诗,同同年李巨州作一百韵》、《诔字》、《
周权(1275—1343),字衡之,号此山,松阳(今浙江西屏)人。平生着意于诗,被目为“磊落湖海之士”(袁桷语)。早年不得志,延祐六年(1319)携诗稿北游京师,袁桷十分赏识,曾向朝延举荐充任馆职,未获批准。回到江南,更专心词章。故宋遗民舒岳祥,当代名流赵孟頫、谢瑞、揭傒斯、欧阳玄、陈旅,都很推许他的诗才,揭傒斯为他的居室此山堂题诗云“君家括苍下,自爱括苍山”,“高风已莫攀”。赵孟頫应他之请,为书“此山”二字。有《此山集》十卷(别本四卷)。《元诗选·初集》选入周权诗一百零四首。周权一生未仕,其诗主要表现个人生活感受,视野较窄,应酬之作也较平庸。欧阳玄评周权诗:“无险劲之词,而有深长之味;无
周召,生卒年不详,清学者。字公右,号拙庵。衢州西安(今属浙江)人。顺治拔贡,曾任陕西凤县知县。“生平不接佛老,不事祈祷,年八十三乃终。”(《衢州府志》)曾著《双桥随笔》,宣传无神论思想。认为“帝王之兴,以德为端,而不在于星云海岳、鸟兽草木之奇”,“麟游凤巢、草生鱼跃等语”,皆虚妄之词,与帝王兴衰毫无感应。指出“天之苍苍,以气上浮也。其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属,非有婚姻男女之相生,语言文字之相示也”。认为人亦“得气而生,气盛而壮,气衰而老,气竭而死。……其生也,自无而有;其死也,自有而无矣。又何自有神焉?”对有神论的产生根源亦有一定探讨,得出“凡妖之见于梦或声影恍惚之间,皆由心之
周是修(1354.4—1402.6),名德,字是修,以字行。泰和(今江西太和)人。少孤力学。明太祖洪武(1368—1398)末年,举明经,为霍丘训导,擢周王府奉祠正。惠帝建文(1399—1402)初,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陈说军国大计,数度指斥奸臣误国。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夺帝位,破南京,是修留书别友人,付以后事,具衣冠,为赞书系衣带间,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是修为明代江西诗派的晚期代表作者。他主要生活在社会生活已趋于安定时期,以其所擅长的七古歌行,写了大量反映平民日常生活的作品,如:《牧童谣》写牧童的苦辛与乐趣;《渔郎谣》写“载歌一曲沧浪晚,棹入烟波何处寻”、带有隐士色彩的渔翁
郑潜,生卒年不详,约公元一三五四年前后在世。明诗人。字彦昭,号樗庵。歙县(今属安徽)人。元末由广东帅府从事上计京师,遂辟监修国史掾,后擢端本堂正字。累迁监察御史,历任福建行省员外郎、闽海宪佥、海北廉访副使,以泉州路总管致仕,寓居怀安。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洪武十一年(1378)致仕。元末即声名颇著,但晚年名位不昌。《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词意轩爽,有玉山朗朗之致。视元末纤秾之格,特为俊逸”。著有《行役小稿》、《揽辔稿》,编成于元末,后合编为《樗庵类稿》。生平事迹见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九五。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孔武仲、孔平仲外甥。未冠,随兄宦于郓州,补试州学为第一。入太学,屡试为高等。试吏部铨中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迁辟雍博士,兼编修道史检阅官。为秘书省校书郎,出为应天府少尹。靖康初,提举淮南东路盐茶公事,改荆湖北路,以疾奉祠,主管临安府洞霄宫。起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徙江南西路提点刑狱,改两浙西路。绍兴八年,其兄曾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除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以与秦桧意见不合,闲居上饶七年。绍兴二十五年,起为提点两浙东路刑狱。次年,知台州。逾年,召对,除秘书少监,擢
刀口余生本名赵雨村,河南商城农庄读书人.被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部下抓住,之后用自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太平纪略》,后来为了不被清朝廷的人抓住,就将书名改为了《被掳纪略》,书中书生站在中立者的角度,描写了他眼中所见的太平军。
张次溪(1909年—1968年9月9日),名涵锐、仲锐,字次溪,号江裁,别署肇演、燕归来主人、张大都、张四都,东莞篁村水围坊人,我国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少时,随父母在京生活。1923年考入世界语专门学校,不久入孔教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曾先后应聘为《丙寅杂志》编辑、北京《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冬赴天津,任职河北高等法院兼《民报》编辑。1929年,章太炎等组织国学会,张被举为理事。 1930年12月,他应国立北平研究院历史学会聘任,调查北平风土,专事纂修《北平志》。从此,奠定他一生研究史学、方志学的基础。这一时期编著有《北平志》稿、《北平岁时志》、《北平天桥志》、《北平庙宇碑刻
郑虎臣,字景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为会稽尉,其父为贾似道所害。德祐初,贾似道兵败,谪授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虎臣监押至福州,杀之于木绵庵。编有《吴都文粹》九卷(一作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于吴郡遗文,综缉颇富”,许多文章借此书得以保存,“是书虽称‘文粹’,实与地志相表里,东南文献,藉是有征,与范成大《吴郡志》相辅而行,亦如骖有靳矣”(卷一八七)。清乾隆年间钱枚曾加以校正,现存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事迹见《宋史新编》卷一八七、《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
周复俊(1496—1574),明代诗文作家。明太仓三家市人。原名复辰,字子吁,号泾林、木泾子等。周在次子,方鹏弟子。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二十年出为四川提学副使,历山东副使、霸州兵备,改云南副使,平西洱海叛乱,迁左参政。升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转为云南左布政使。四十一年升南京太仆寺卿。清介有孝名。与杨慎研讨理学,不喜佛书,专好《左传》《史记》,以才学与王同祖、顾梦圭并称“昆山三俊”。祀吴郡名贤。 为提学副使,作《大益书院志叙》。次年在川辑刊《全蜀艺文志》64卷。嘉靖二十七年纂修《霸州志》10卷。嘉靖三十二年为云南布政使,为杨慎刻《南中集抄》。次年作《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