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小仲马(法语:Alexandre Dumas fil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法国作家,是大仲马的私生子。他出生多年后,才被大仲马承认是自己的儿子。小仲马的母亲是工人,大仲马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妻子。因此。小仲马从小受到歧视、侮辱。这切身的遭遇在小仲马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并且对他成年后的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于是,探讨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问题,也就成了贯穿小仲马的文学创作的中心问题。小仲马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说开始的。在写《茶花女》之前,他写过好几部小说。《茶花女》是他最成功也是最后一部小说。在小说《茶花女》之后,他紧接着又写成同名话剧,于1852年举
薛雪(1681~1770),清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晚年自号牧牛老朽。吴县(今属江苏)人。乾隆初两征鸿博不就。善诗,工画,尤精于医,与叶天士齐名,皆为温病大家,学术上各有心得,或因歧见而不相下。传薛氏自名居处曰“扫叶庄”,然每见叶氏处方善者,亦称赏之。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指出《素问》、《灵枢》,虽多繁辞,“实万古不磨之作”。于张景岳串二书为《类经》之举甚为赞赏。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年),广集诸家之说,亦颇多阐发。擅治温热病,于湿热病传变及辨治尤多新见。谓“湿热乃太阴、阳明同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明确脾胃乃湿热病变中心
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年尝从程颐学。绍圣元年进士。大观中,为敕令所删定官,迁少府监丞。乞外任,除大名少尹,未行,改福州通判。宣和六年,召为监察御史,除殿中侍御史。宋军讨伐燕山,上疏力论不当用童贯,列其罪数十条,又奏论谭稹罪大罚轻,去官。宋钦宗即位,召为左正言,改太常少卿兼太子谕德,试中书舍人。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为黄潜善等排沮,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行至瓜州,遇疾卒,年五十七。景衡学有本源,立身刚正,其文章“坦白光明,粹然一出于正”,奏疏多切于时用,“诚意恳挚,剀切详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像《论宗泽札子》辨明宗泽
萧也牧(1918—1970),原名吴承淦,后改名吴小武,笔名萧也牧,吴兴(今湖州)人。6岁上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今湖州二中)。后到杭州电业学校读书,毕业后到上海浦东洋泾镇益中瓷电机制造厂当装配工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萧也牧回到湖州,入民众教育馆,积极参加救亡活动。湖州沦陷后,和几位进步学生穿过孝丰山区,经南昌,徒步到长沙。经徐特立介绍,考入临汾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后又转到五台山,投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先后担任《救国报》编辑、《前卫报》编辑、铁血剧社演员、宣传队干事。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张家口铁路分局工人纠察队副政委。 50年代初,萧也
薛允升(1820-1901年),字克犹,号云阶。陕西长安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西饶州知府、四川龙茂道、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礼、兵、工、刑部侍郎,官至刑部尚书。他初任刑部主事,认为刑律囚牢之事,关系民命至大,便钻研法律,搜求披阅历代法典和前人办案经验。任秋审处坐办,负责审核各省所报死刑案件,严肃仔细;调查复审复杂案件,以证据结论。他在任刑部主事至侍郎期间,纠正了大量冤案。同治二年(1863年),京城李二命案,王宏罄等被诬陷谋财害命,判为死刑。经薛允升认真复审,弄清真相,挽救了六七个无辜者的性命,同时,也对团防局官员和承审官吏进
熊节,生卒年不详。字端操,初名汝州,字元用,建阳(今属福建)人。南宋经学家。十岁学《易》,即知问难。受业于朱熹。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知闽清县事。官至通直郎。著有《中庸解》三卷及《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智仁堂稿》十卷。事迹参《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卷一八、《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二。《翰墨大全》丙集卷一四载其词1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许有壬(1286~1364),字可用,彰德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年二十授开宁路儒学政,升教授,未上,辟山北廉访司书吏。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延祐六年,除山北廉访司经历。至治元年(1321),迁吏部主事,二年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召拜监察御史。泰定元年(1324),改中书左司员外郎,三年,升右司员外郎。天历三年(1330),擢两淮都转运监司使。至顺二年(1331),召参议中书省事。元统二年(1334),拜中书参知政事。后至元初,因遭忌而归彰德,南游湘、汉间,六年召入中书,仍为参知政事,转中书左丞。至正初,遭诬陷归,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次年授御史中丞,十三年拜河南行省左
谢迁(1450年1月11日-1531年3月6日),明孝宗、武宗、世宗时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今属浙江)人。成化十年(1474)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又为第一,授修撰。后任左庶子,为东宫讲官。弘治元年(1488),任经筵日讲官,进讲前夜必加诵习,讲解详切。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八年,与李东阳同入内阁参预机务。又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曾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孝宗晚年欲革弊政,当时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的宦官作奸枉法,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属于禁军, 不受兵部管辖, 都以空名领饷, 他主张搜剔弊端, 严立条约, 有犯必诛。 与刘健、 李东阳同为辅政
徐灵府,唐代道士。自号默希子,后号桐柏征君。浙江钱塘天目山(今浙江余杭)人。是中唐时期著名的道教徒。又是一位擅长“辟谷”的道教养生家。其生卒年代不详,约活动于唐德宗贞元至唐懿宗咸通(785—874)间。出身儒学之家,自幼聪颖异常,于儒学一门无不精通。成年后,无心于权欲及名利,笃信道教。唐元和四年(809),慕名入南岳衡山拜田虚应为师,安炉置鼎,炼丹合药,学三洞秘旨。又与陈寡言、冯惟良为烟霞友。入室田虚应以后,潜心修道,成为《三洞四辅经》的传人。元和十年(815),与陈寡言、冯惟良等随田虚应东入天台山修道,伴师以居。元和十一年(816),完成《通玄真经》注释。长庆元年(821),于云盖峰虎头
夏丏[miǎn]尊(1886年6月15日—1946年4月23日),原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别号丏尊。1886年6月15日(清光绪十二年五月十四日)生于浙江上虞。父亲是个秀才,也希望他走科举道路,故他自幼即入私塾读经书。1901年考中秀才,翌年去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前身)读书,因学费昂贵,一学期后辍学。回家后读《华英进阶》、《华英字典》(中国第一部英文字典)、《代数备旨》等书自学。1903年入绍兴府学堂(浙江第五中学前身)读书。该学堂不收学费,成绩优良者还每月可得几毛至一块钱“膏火费”。夏因成绩优异,颇受老师们的青睐。 1904年,夏丏尊再次辍学回家,替父亲坐馆,一边教书,一边坚持自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