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五

○职官类

△大唐六典三十卷(明刊本)

唐玄宗御撰。集贤院学士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修国史上柱国开国公臣李林甫等奉敕注上。是书绍兴四年刻於温州郡学,此正德间重刻本,有詹棫跋及王文恪公鏊刊板序。

麟台故事三卷(钞残本)

题:“绍兴元年七月朝请郎试秘书少监程俱记。”所载秘书省故事,唐时尝改秘书为“麟台”,故以名其书。原本五卷,凡十二篇。今阙第四、第五两卷。卷一曰《官联》、曰《选任》;卷二曰《书籍》、《御制》、《御书》,附曰《校雠》;卷三曰《修纂》、曰《国史》,凡六篇。合《永乐大典》本所有六篇,恰完十二篇之旧;而《大典》本缺《书籍》、《校雠》、《国史》三篇,则此本有之也。其末叶有钱叔宝题识云“隆庆元年八月十日苏州府前杜氏书铺收”,审系真迹,可贵也。旧藏吴中人士家,黄氏丕烈从之传录。跋曰:“是书为影宋旧钞,与聚珍板命篇、叙次多异。书贾携来,手校一过,後归於西畇草堂,遂倩余友胡苇洲转假影录一册,积想顿慰。是书陈《录》云五卷,为书十有二篇。今劄云三卷,就不全本影写时改‘五’为‘三’也。於每卷填‘上’、‘中’、‘下’字,欲泯不全之迹。嘉庆甲戌六月十有一日。”

△宋中兴百官题名一卷(钞残本)

陈氏《书录》谓临川何异同叔撰。凡五十卷。始建炎,终泰定,尝刻於浙漕司,今旧本不可得。此惟《翰林学士题名》一卷。潜研钱氏从《永乐大典》录出。淳熙至嘉定四十馀年,词臣拜罢,姓氏悉具,可补洪氏《翰苑群书》所未及。後附宋绍兴十八年《进士题名记》、元延祐甲寅江西乡试《石鼓赋》八篇,至正十年、二十一年《山东乡试题名记》,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至正庚子《国子监贡试题名记》,至正丙午《国子监公试题名记》。并鹤溪居士王鸣韶从钱氏借钞,汇为一编。此其传录本也。

南宋馆阁录十卷续录十卷(钞本)

陈骙撰。李焘序。《续录》无撰人名。世所传本多阙讹,此《永乐大典》,惟阙《前录沿革》一门、《续录廪禄》一门。後有徐绍乾跋云:“琳琅主人以所藏宋椠见示,因为重校一过。所缺范锺一叶,亦补完之。戊午秋日。”

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卷(明刊本)

徐自明撰。是书宝祐间自明子居谊尝刻於永福县学。後渐亡佚。万历间,河南王损仲欲重纂《宋史》,搜得其书於焦弱侯处,已阙二卷,遂付诸梓。刻成之後,督学吕邦燿复於周藩宗伯荣氏得宋刻残本二卷,因补刻之,是书遂获流传於世。有宝祐五年陆德舆、赵某、陈昉、章铸等序及万历戊午陈邦瞻、王惟俭、吕邦燿等序。

秘书监志十一卷(旧钞本)

王士点、商企翁同撰。凡记至元以来秘书省故事,分门十九:曰《职制》、曰《禄秩》、曰《印章》、曰《廨宇》、曰《分监》、曰《书籍》、曰《公移》、曰《十物》、曰《纸劄》、曰《食本》、曰《公使》、曰《守兵》、曰《工匠》、曰《杂录》、曰《纂修》、曰《秘书库》、曰《司天监》、曰《表笺》、曰《题名》。案《元史》:“至元二十七年,立兴文署,召集良工,刊刻诸经子史板本。”此书载:“至元十年十一月太保大司农奏:兴文署掌雕印文书,交属秘书监。本署设官三员,令一员,丞二员,校理四员,楷书一员,掌纪一员,雕宇匠四十名,作头一,匠三十九,印匠十六。”又:“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中书省奏,奉旨省并衙名,兴文署并入翰林院。”是兴文非设自至元二十七年也,可正《元史》之讹。

○右官制

作邑自箴十卷(影钞宋本)

宋李元弼撰并序。是书论为政之要,自一至四卷,分《正己》、《治家》、《处事》三门,凡一百三十馀条。其下四卷,列《规矩》一门,百有馀条。第九卷为《判状》、《印板》,第十卷为《登途须知》、《备急药方》。作於政和中,刊於淳熙中,传本甚稀。见《直斋书录》、《文渊阁书目》。卷末有“淳熙己亥中元浙西提刑司刊”一条。每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旧为稽瑞楼藏本。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官箴一卷(明刊本)

吕本中撰。此明成化戊子河东刑逊之让为国子监祭酒,手写以刻,书兼行、楷,古雅可爱。让有後跋。

○右官箴

○政书类

△太平宝中政事纪年五卷(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书中称高宗为太上皇帝,当出孝宗时人所编。卷首有题识云:“以富公弼所进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宝训》及林公希所进仁宗、英宗两朝《宝训》、《国朝会要》、《事实类苑》,编年之书,与夫建隆以逮绍兴诏令指挥、历朝名臣章奏之集,言行纪录,搜括殆尽,以成是编。其云富公《三朝宝训》,即《直斋书录》所载之《三朝政要》,《玉海》所载之《太平故事》,《馆阁书目》”宝训“,直斋已辨其非,此犹沿其误也。

○右宝训

通典二百卷(宋刊本)

题:“京兆杜佑字君卿纂。”前有贞元十年《进书表》及李翰序、自序。序後接每门之目,目後即接本文。原本存一百廿卷,馀钞补全。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八字。一百五、六、八、九卷末,有“盐官县雕”四字。案:宋盐官属两浙路临安府,今为杭州府海宁州治。书中“贞”、“徵”、“敬”、“殷”、“恒”、“桓”、“完”字有阙笔,而“构”字不阙,尚刻於北宋时也。旧为传是楼藏书,继入吴中故家,後为嘉兴金辔庭所得。五十年後,复归吴郡,亦良缘也。惜钞补者非出善本,尚多讹字。(卷首有“徐乾学印”、“健庵”二朱记。)

△增入诸儒议论杜氏通典详节四十二卷(元刊本)

不题撰人姓名,亦无序跋。首载《通典原序》。每门後附录宋人议论之文,所列诸儒姓氏,自欧阳公至水心叶氏俱注有文集见行,当是南宋人所辑科举之书也。目录後有“至元丙戌重新绣梓”一行。有以为宋时麻沙刻本者,殆偶未见此条耳。(卷首有“振藻堂藏书印”朱记。)

唐会要一百卷(旧钞本)

题:“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四百户臣王溥纂。”是书原阙第八卷《郊仪》、第九卷《杂郊仪》,妄人以他文杂入,充盈卷数。七卷、十卷,亦多错杂。此稽瑞楼藏本。中有朱笔校过,较竹垞氏所见本尚多九十三、九十四两卷。

五代会要三十卷(旧钞本)

题:“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臣王溥纂”。《总目》每卷皆标书名。每卷首皆有《目》,今刻本已易去旧式矣。是书庆历六年,文潞公尝刻於蜀,乾道七年,施元之复以范鲁公《五代通□(录)》合刻於江阴,两公并有後跋。其足以证今本之讹者,如:卷一《帝号门》“明宗使相三十八人”注中脱去“王晏球”一人,致其数不符,今本“八”改“七”,非是。卷二十五《租税杂录门》“每年秋夏徵科了毕”,核以上文“科配敛掠”,则“徵科”为是,今本“科”作“料”,亦非。又,旧本分条,今本每多并合处矣。旧为红豆斋惠氏藏书,後归西沚王光禄,复归黄氏士礼居。竹汀钱氏尝借自黄氏,手刊其误数条,并跋云:“借人书籍,不但不损污,并能为人订正讹舛,近日颇能行之,此亦足以代一瓻乎。大昕戏题。”复有竹垞老人跋,松崖所录也。(卷首有“惠栋之印”、“定宇”、“王鸣盛印”、“西庄居士”诸朱记。)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刊本)

马端临撰并序。前有王寿衍《进书表》,又李谨思序。初刻於泰定元年,寘板西湖书院,後有阙失。至正五年,江浙儒学提举余谦访得原稿於其子志仁,重为订正补刊,印行於世。是本旧藏昆山叶氏。(每卷有“叶文庄公家世藏”朱记。)

○右通制

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旧钞本)

萧嵩等奉敕撰。张氏《藏书志》载有周必大序,此缺。凡《序例》三卷,《吉礼》七十五卷,《宾礼》二卷,《军礼》十卷,《嘉礼》四十卷,《凶礼》二十卷。草创者,为徐坚、李锐、贾登、施敬本、陆善经、洪孝昌;成之者,则萧学士嵩、王舍人仲邱也。唐时以之设科,習者授太常官,而士之明礼者遂多,其制最善。是本钞白甚旧,中有朱笔详校,不著何人。

△大唐郊祀录十卷(钞本)

题:“朝散郎前行河南府密县尉太常礼院修撰臣王泾上。”前有《进书表》。是书作於贞元中,考次历工郊庙享祀及有唐因革故事。首三卷为《郊祀》、《凡例》,四至七曰《祀礼》,八曰《祭祀》,九、十曰《飨礼》,一代典制略备。中随文注释,亦有考证。原本有图,今已佚。见《崇文总目》、《书录解题》、《文渊阁书目》。

△太常因革礼一百卷(钞本)

题:“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三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臣欧阳修等奉敕编。”有《进书序》及李壁後序,晁氏《读书志》题“姚辟、苏洵撰”云。嘉祐中,欧阳修言,礼院文书放轶,请礼官编修。六年,用张洞奏,以命辟、洵。至治平二年乃成,诏赐以名。案:宋时礼书,有《开宝通礼》、《礼阁新编》,已佚,此书传本亦鲜,《四库》未经采进。近有好古之士访求钞藏,已阙卷五十一至六十七,共十七卷,安所得淳熙刻本而补足之?书分八类:曰《总例》,曰《吉礼》,曰《嘉礼》,曰《军礼》,曰《凶礼》,曰《废礼》,曰《庙议》。始建隆,迄嘉祐,巨细毕载。欧阳公《序》谓,以通礼为主,而记其变。凡变者,皆有所沿於通礼也,其无所沿者,谓之“新礼”。通礼所有,而建隆以来不复举者,谓之“废礼”。凡始立庙,皆有议论,谓之“庙议”,其馀皆用通礼条目,凡百篇。当时《国史》谓“三辑礼书,嘉祐尤悉”,诚读史者必当备之书也。此元和顾氏思適斋钞藏本。(卷首有“顾千里印”、“一雲散人”二朱记。)

△政和御制冠礼十卷五礼新仪二百二十卷(旧钞本)

宋议礼局官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撰……前有徽宗《御制序》及《御笔指挥》、《局官劄子》。以《御制冠礼》十卷冠首,後列吉、宾、军、嘉、凶五礼,凡官民之制具详。旧阙第七十四卷,第八十八至九十卷,第一百八至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二十八至一百三十七卷,第二百卷,皆有录无书。其第七十五、九十一、九十二三卷中,亦多残阙。案《宋史》,大观初设议礼局,以知枢密院事郑居平、刑部尚书白时中、慕容彦逢,学士强渊明等十四人主之。疑义,许具劄子上请。故是书卷首,详载局官累上诸劄。徽宗叠降御笔指挥,历七载而後成书。北宋典章略备。自後世拘於成败之迹,并此书亦视若弁髦,以致日就零落,残编仅存,惜哉!

大金集礼四十卷(钞本)

不著撰人。黄俞邰《千顷堂书目》谓,金章宗明昌六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今案:书中“雍”字称御名,则当成於大定之世。旧阙第十二卷至十七、第二十六卷、第三十三卷。此阳湖孙氏藏本。卷面篆书书名,渊翁笔也。

庙学典礼六卷(钞本)

元人所撰,不著姓氏,亦无序跋。其书凡涉圣庙、学官、儒生之制,一时诏旨,悉录之。卷首列应繙绎之字句数十条,盖书中间存蒙古语,未尽改去也。(卷首有“曾在当湖胡■〈遂〉江家”朱记。)

△圣朝通制孔子庙祀一卷(元刊本)

至正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集贤院奏准孔子庙祀条格,详列省注,释奠、迎神、捧俎、彻豆、送神、望瘗诸仪,大约依朱文公检到《政和五礼新仪》。後有正配位陈设之图,从祀陈设之图,大成殿图。《菉竹堂书目》有《释奠格例》一册,即此书也。(卷首有“嗣盛印章”朱记。)

○右典礼

△大元海运记二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从《纪世大典》中《海运》一门录出。《经世大典》已佚,仅见《永乐大典》中。此书上卷,分年纪事,多录案牍之文,自至元十九年迄皇庆二年止。下卷,分类纪事,曰《岁运粮数》,曰《收江南粮鼠耗则例》,曰《南北仓鼠耗则例》,曰《再定南北粮鼠耗则例》,曰《排年海运水脚价钞》,曰《漕运水程》,曰《记标指浅》,曰《测候潮汛应验》,曰《艘数装泊》。昔杭人徐泰亨以漕事至京师,诣都堂陈漕运之弊,当更张者十事,有《海运纪原》七卷。惜其书不获见,幸有此编,尚可参考而得其略。

○右邦计

补汉兵志一卷(影钞宋本)

题:“白石先生钱氏撰。”有嘉定甲戌门人陈元粹序,嘉定乙亥门人王大昌跋。案:序谓白石先生名文子,字文季,世居乐邑白石山下。跋後另行记有“大昌於是年九月锓板漕廨,益广其传”一条。每半叶七行,行十三字。小注十七字。

○右军政

△故唐律疏议三十卷(元刊本)

题:“唐太尉杨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长孙无忌等撰。”前有《进书表》。每卷後附《释文纂例》,元奉训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检校官王元亮撰。有刘有庆及无名氏序。序後有“至正辛卯孟春重校”一行。又,墨图记二行云,“崇化余志安刊於勤有堂”。又,柳赟序後有“至顺壬申五月印”一行。卷末有“考亭书院学生余资编校”一行。旧为泰兴季氏辛夷馆藏书。案:此书《进表》中注释及本文有注字者,无名氏序谓此山贳冶子释文也。卷後之释文,则王元亮所为《释文纂例》,当时自为一书,刊书者并入之耳。顾涧薲氏为阳湖孙氏繙雕是书,序谓元亮将此山贳冶子原释重编删并,而以卷中有注字者为删并未尽而偶见之,恐未必然。(卷首有“季振宜印”、“沧苇”、“季振宜藏书”、“辛夷馆”诸朱记。)

△律十二卷音义一卷(影钞宋本)

《律》文不题名。《音义》题“翰林侍讲学士中大夫尚书兵部侍郎兼郡牧使判国子监太常礼院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孙奭等撰”。案:隋文帝开皇初,定新律十二门,曰《名例》、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廊库》、曰《擅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狱》。唐亦因之。此十二卷,每门为一卷,则唐律本文也。《音义》自为一卷。案:《玉海》载:“天圣七年四月,刊《律文音义》於国子监。孙奭言:准诏校定律文及疏,律疏与刑统不同,疏依律生文,刑统参用後敕,虽尽引疏义,颇有增损。今校为定本,须依原疏为主。其刑统衍文者、损阙文者,益以遵用旧制,与刑统兼行。又旧本多用俗字,改从正体,作《律文音义》一卷,文义不同,即加训解。诏崇文院雕印,与《律文》并行。先是,四年十一月,奭言:诸科惟明法一科,律文及疏未有印本,举人难得真本習读。诏国子直讲杨安国、赵希言、王圭、公孙觉、宋祁、杨中和校勘,判监孙奭冯元详校。至七年十二月毕,镂板颁行,即此本也。”其《音义》摘字为注,仿《经典释文》,体与《孟子音义》同,精覈亦相等。如《名例篇》“乘舆”下引蔡邕《独断》曰“天子车马衣服器盛百物曰乘舆”,今本《独断》脱“天子以下”十一字,得此可补其阙。又《卫禁篇》“出行夜”,“行,音下孟切”,可正《孟子集注》俗本“行夜”为“夜行”并俗读“行”为平声之讹。又,“畜聚”之“畜,丑六切”,“畜产”之“畜,许又切”,皆与《释文》合,可正俗读“许六切”之讹。卷末题杨中和、宋祁、公孙觉、杨安国、冯元、孙奭衔名。其公孙觉下二行阙处,原本板印断烂,以《玉海》证之,当是赵希言王圭二人衔名。末又有“天圣七年四月日准敕送崇文院雕造”一行。下有墨图记二方,一曰“子昭”,一曰“髭亭”。此书世鲜传本,原出浙江人士,稽瑞楼主人从之传录。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庆元条法事类八十卷附开禧重修尚书吏部侍郎右选格二卷(钞本)

旧阙首卷,不详撰人姓氏。案:《书录解题》有《嘉泰条法事类》,云“宰相天台谢深甫子肃等表上”;又云:“初,吏部七司有《条法总类》,《淳熙新书》,既成,孝宗诏仿七司体分门修纂,别为一书,以事类为名。”至是,以《庆元新书》修定颁降,则此书即谢子肃等所修。奉诏时曰庆元,成书日曰嘉泰,其为一书无疑。又,《宋史宁宗本纪》:“庆元四年九月,颁《庆元重修敕令格式》。嘉泰二年八月,谢深甫等上《庆元条法事类》,三年七月颁行。”是当时已名“庆元”矣。惟《玉海》载:“嘉泰二年,上《条法事类》四百三十七卷,《书目》云,八十卷。”其云“书目”者,乃《馆阁书目》。则今所传之八十卷,已非原修之书,即当时阁本也。原阙卷一、卷二及卷三首数翻,卷十八至二十七,卷三十三至三十五,卷三十八至四十六,卷五十三至七十二,凡四十二卷。然一代典制,赖以考见者尚多。如《玉海》载,建隆考课,今有“四善、四最”,而“四最”仅有其三。是书载有“《民籍增益》,进丁、入老,为生齿之最”。他如“十科荐举之令”,由於绍兴三年,三省枢密请复举行元祐司马光之法。见《宋史选举志》。“武臣荐举之格”,由於隆兴元年正月一日,三省密院所奏,见《玉海铨选类》。其沿革损益,皆可考而知,足裨史志之阙。卷别附《开禧重修尚书吏部侍郎右选格》二卷。案:《宁宗本纪》:“庆元二年十一月,重修吏部七司法。开禧元年六月,陈自强等上,二年颁行。”疑此二卷,即陈自强所上之书。《书录解题》亦名“《嘉定吏部条法总类》”。是书,世鲜传本,此出乾隆中人所钞。卷首有无名氏撰《提要》一篇,节其要而存之,是书本末可见矣。旧为爱日精庐藏书。

△大元圣政典章新集至治条例二册(影钞元本)

题:“至治二年新集。”不分卷,凡《国典》、《朝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八门。又分子目三十有九。目录前又有《纲目》,有无名氏题记云:“大元圣政典章,自中统建元至延祐四年,所降条画,板行四方已有年矣。钦惟皇朝政令诞新,朝纲大振,省台院部恪遵成典,今谨自至治新元以迄今日,颁降条画及前所未刊新列,类聚梓行,使官有成规,民无犯法,其於政治岂小补云。”目录後又有刊书人记云:“至治二年以後新例,候有颁降,随类编入梓行,不以刻板已成,而靳於附益也。谨咨。”旧藏爱日精庐。

○右法令

营造法式三十六卷(旧钞本)

题:“通直郎管营修盖皇弟外第专一提举修盖班直诸军营房等臣李诫奉圣旨编修。”前有《进书序》,又《请镂板劄子》。《书录解题》云,“崇宁二年颁印此本”。序後有“平江府今得《绍圣营造法式》旧本并《目录》、《看详》,共一十四册。绍兴十五年五月十一日校勘重刊”。盖始刻於崇宁,继刻於绍兴也。案:“《目录》为三十四卷,而《看详》内称书总三十六卷,或疑《制度》一门阙二卷,当为後人所并。其实《目录》一卷,《看详》中已言之。《敏求记》亦言《目录》、《看详》各一卷,合之正三十六卷也。《看详》中《制度》十五卷,”五“当作”三“,传钞致误。此书虽辗转影钞,实祖宋本,图样界画,最为清整。遵王所见之本,当不是过也。

○右考工

○目录类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二卷(旧钞本)

旧题:“绍兴年改定。”案:此书见《直斋书录》及《玉海》,即秘省所颁《阙书目》,其阙者,注“阙”字於逐书之下。案:《唐书艺文志》亦有《见阙书目》一卷,意在访求而作也。又案:晁氏《读书志》有《大宋史馆书目》总一万五千一百四十二卷。《通志艺文略》有《四库书目》,按其分类卷数与此本相同,则即当日《四库书目》注明有阙者耳。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卷後志二卷考异一卷附志一卷(旧钞本)

《读书志》四卷,宋晁公武撰。《後志》一卷,亦公武撰。赵希弁编《附志》一卷,则希弁续辑,世所谓袁本《读书志》是也。有公武自序,杜鹏举、黎安朝序,又希弁《後志序》。海宁陈氏有刻本,字句多舛讹。如:胡先生《易传》条中,“或云门人阮天隐所纂”,天隐,为阮逸字,陈本阮误倪。是本出义门何氏朱笔点校,加以考证。卷末有题记云:“康熙丁亥春日粗校一过”。又有阳城张古馀跋云:“此旧钞袁本,较海宁陈氏所刻,首多二十卷目录,而字句间每胜。其卷二《小说类鸡跖集》後,《幕府燕閒录》起至《神仙类天隐子》止,共廿翻,陈刻俱错入《後志》第二卷中,今得以正之,洵为善矣。“(每卷首有”何焯之印“、”屺瞻“二朱记。)

△遂初堂书目一卷(旧钞本)

题:“晋阮尤袤延之撰。”《书录解题》云:“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李文简云,延之喜钞书,每公退,日计钞若干叶。其子弟诸女,亦令钞之。其好书如此。故所藏甚富。後遭郁攸之厄。此本殆烬馀之《目》矣。且《放翁集》亦录入,是出尤氏後人所辑,非原书也。”有毛弁序,魏了翁陆友仁跋。

直斋书录解题四卷(旧钞残本)

陈振孙撰。此出文渊阁所钞,即秀水朱氏、抱经卢氏所见本也。仅存《楚辞类》一卷,《别集类》三卷,核与今馆本同,惟字句差有小异。卢氏又得《子部》数门於鲍氏,知此书原本,惟《别集》分三卷,《诗集》分两卷,其馀每类,各自为卷。全书当分五十六卷。《诗集》後,次以《总集》、《章奏》、《歌辞》,而以《文史》终焉。其馀次第与馆本同。(卷首有“文渊阁”、“季振宜藏书”、“汲古阁”、“曝书亭珍藏”、“朱彝尊印”诸朱记。)

○右经籍

△金石录三十卷(校宋本)

宋赵明诚撰并序。又刘跂、李清照序,赵不谫跋。是书以菉竹堂钞宋本为最善。卢刻虽云依之,实未见叶氏真本,故有舛讹。又有钱罄室钞本,前十卷从文氏所藏宋本录得者。此本为顾涧薲氏校定,有跋云:“《金石录》,叶文庄手钞首尾两页本,康熙己丑何义门收得。中、後有跋者最善。至钱罄室钞本,便稍有失真处。雅雨堂据何别本刊行,虽何有‘真从叶书钞录,脱讹至少’语,实不能然也。又其所称钱本,非何亲见,乃从陆敕先传得,故并多讹,今悉用钱、叶真本细勘一过,以叶本为主,而附钱本异同。叶本所有何校,亦颇与此出入,因并录焉。乾隆甲寅六月十日。”案:是本校雠精善,胜卢本远甚。惟《唐醉吟先生传》并《墓碑》一条曰:《旧唐史》云“居易卒年七十五”,“五”乃“七”字之讹;《新史》云“年六十馀”,“六”乃“七”字之讹。此叶、钱两本疏处,何氏、顾氏俱未订正。

△金石录三十卷(旧钞本)

此陆敕先藏本,有跋云:“假得黄子羽所藏钱罄室手钞本校过。案:第十卷後罄室识云‘借文休承宋雕本钞完’,不知後二十卷又何本也。岁次癸卯五月二十日。虞山陆贻典识。”

隶释二十七卷(旧钞本)

洪适撰并序。此从元刊本影写,卷六、卷七末叶并有“泰定乙丑宁国路儒学重刊”一行,又有“丁亥年重校”一行。较万历间王鹭刻本为胜。旧为孙石芝藏书,有无名氏跋曰:“此书予以万历四年丙子春从钱君叔宝借录,尝一再校。其上题字,钱君笔也。“又孙从沾手跋曰:”予藏此书,从汲古毛氏所得。戊子年归鼎臣兄借钞未还。今乾隆戊寅春三月复购得,子孙保之。石芝记。“(卷首末有”孙石芝珍藏“、”曾经幔亭手校“二朱记。)

隶续七卷(旧钞本)

宋洪适撰。顾云美氏影钞元刊本,摹写甚精。卷四末叶,有“泰定乙丑宁国路儒学重刊”一行。秀水朱氏云,范氏天一阁、曹氏古林、徐氏传是楼、含经堂皆止七卷本,今扬州刊二十一卷,乃从汲古毛氏得旧钞本合并成之,非淳熙原刻之旧。(卷首末有“塔影园客”朱记。)

△绛帖释文二卷(元钞本)

宋曾槃撰。槃,字乐道,赣川人。其末自识云:“《绛帖》石本磨灭,学者每患难通,拟作释文。会有以北人所著见畀,因附益以旧所考证,刻之桐川郡斋。”此从宋刻影写,楮墨甚旧,当出元人。案:《绛帖释文》,相传有汪立中荣芑所作,今皆不可见。此本流传亦稀,世之好古者,当合姜白石《绛帖平》共刻之也。旧为稽瑞楼藏书。(卷末有“萸山珍本”朱记。)

△石刻铺叙二卷(旧钞本)

题:“凤墅逸客曾宏父纂述。”宏父,字幼卿,刑部侍郎无玷之子。秀水朱氏讹以为曾布之孙名惇字宏父者,义门何氏、潜研钱氏俱辨之。此钞自义门藏本,得诸塔影园顾氏者。有校正顾本数字者,如“益都《石经》”条内“《仪礼》八册,十七卷”,顾讹作“十六卷”:“《孟子》十四卷”,顾讹作“十二卷”。《凤墅帖》後,“《画帖》”、“《续帖》”不当另行“画帖”条中,“《时贤凤山题咏》二卷”,当自为一行。义门跋曰:“辛卯得顾可求家旧钞本,稍正数字。顾名德育,廉吏荣甫之子也。”又按竹垞《跋》谓,宏父名惇,以高宗绍兴十三年知台州府事。今考其《自序》,为理宗淳祐二年壬寅,相去凡九十九年。又《凤墅帖》跋有“戊申”字,则淳祐八年相去一百又五年矣,其非一人可知。竹垞语殊讹。

△兰亭考十二卷(影钞宋本)

题:“桑世昌集。”前有嘉定元年文华阁学士通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高文虎序,嘉定十七年朝议大夫新除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侍右郎官高似孙序,後有曾渐、张从祖、林至、黄畴若、叶时、李兼、楼钥、黄由、陆樗、杨长孺、黄■〈田〉、叶適题诗及跋语甚众。又嘉定甲申斋硕後序。初刻名《博议》,十五卷;其後重刊於浙东庾司,加以删节,而“博议本”遂佚。後有檇李项氏本,脱讹尤多。此茶梦主人藏本,出自宋刻,行款悉仍其旧。歙鲍氏得柳大中影宋本,同此本也。(卷首有“姚舜咨印”、“茶梦圜庵”二朱记。)

△兰亭续考二卷(旧钞本)

题:“吴山俞松”。前有淳祐壬寅蜀人李心传序。此亦出嘉靖间茶梦山人藏本,与柳大中本同出宋刻大字本。案《四库提要》谓,高文虎《兰亭博议序》多为其子似孙删改。今考是书引高序与《兰亭考》字句大异,乃知其说之不谬也。且原作开禧元年,後讹嘉定元年矣。

宝刻丛编二十卷(钞本)

陈思撰。有魏了翁、孔山居士、陈振孙等序。阙第四卷、九卷、十一、十二卷、十六、十七卷,凡六卷。此出自元人钞本。卷五末叶有题记云:“至正庚寅冬得於武林河下之书铺,归寘於竹江旧隐之凝清斋。俞子中父志。”又有一行云:“至顺改元夏五月五日收此本。保居敬记。”钞本脱错甚多,顾涧薲氏据《金石录》、《隶续》、《舆地纪胜》校过。(卷首有“顾千里印”、“一雲散人”二朱记。)

舆地碑记目四卷(旧钞本)

王象之撰。此即从《舆地纪胜》中录出别行,相传已久。每府州碑末列入志书名,原书如是,既题曰“碑目”,宜削去之。(卷末有“海昌吴葵里收藏”朱记。)

宝刻类编八卷(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四库书目》谓理宗时人作。於唐、五代碑碣,蒐采最富,可补欧、赵两家之遗。惜阙《名臣》十三之三一卷。

古刻丛钞一卷(钞本)

题:“陶宗仪编。”凡钞西汉至南宋碑刻七十一种,俱录全文,多金石家所未见者。钞本间有舛讹,涧薲顾氏校过。末有跋。已刻入孙氏“平津馆丛书。”

○右金石

○史评类

史通二十卷(校宋本)

刘知几撰并序。宋本不题名,於序後即接题“《史通秩上内篇》刘氏”一行。此依卢抱经《群书拾补》中所见华亭朱氏影钞宋本校过,复将冯已苍、钱遵王、何义门三家校本,一一注明。卷末有题记云:“丙申元旦後一日。立斋校。”

△东莱先生音注唐鉴二十四卷(明刊本)

题:“承议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骑都尉赐绯鱼袋臣范祖禹撰,朝奉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兼权礼部郎官臣吕祖谦注。”有范氏自序及元祐元年《进书表》。明弘治间常州杨伯川刻。有邑人白昂、鼓城吕镗二序。

唐书直笔新例四卷新例须知一卷(影钞宋本)

吕夏卿撰。书中题:《帝纪第一》、《列传第二》、《志第三》、《摘繁文阙误第四》。後附《唐书新例须知》,与晁公武《读书志》合。四库馆著录本,前二卷,《论纪》、《传》、《志》,第三卷《论旧史繁文阙误》,第四卷为《新例须知》。其为四卷已出,後来合并。此本遇宋讳字有减笔,盖录自宋本,故篇第尚仍其旧。

△致堂读史管见三十卷(宋刊本)

胡寅撰。是书作於绍兴二十五年,逮嘉定十一年,衡阳郡守孙某刻於学署。有犹子大壮序,即此本也。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宋讳“慎”、“惇”字有减笔。案:《姚牧庵集》序此书,谓宋时江南宣郡有刻板,入元,归兴文署,宣之学官刘安重刻之。牧庵尝得致堂手稿数纸,令摹诸卷首。是宋、元时绝重其书也。

涉史随笔一卷(明刊本)

葛洪撰并序。明弘治间,南昌道王朝言有刊本。是本为正德时邝璠重校刻,末有王纯後序及邝璠跋。

△李侍郎经进六朝通鉴博议十卷(宋刊本)

题:“侍郎李焘”。卷首有《三国晋南朝北朝谱系图》、《六朝建都》、《六朝攻守图》四叶。前有绍熙三载秀国陈之贤《序》,《乞尚史学劄子》。每半叶十二行,行廿二字。书中无阙笔字。惟殷浩作“商浩”。桓温作“元温”。《劄子》後有正书墨图记曰“毕万裔宅刻梓於富学堂。”旧藏邑中陈氏。(每卷有“稽瑞楼”朱记。)

△类编皇朝大事纪讲义二十三卷(旧钞本)

题:“黄甲省元肇庆府学教授温陵吕中讲义,省元国学前进士三山缪烈、兰皋蔡炳编校。”是书纪宋太祖至钦宗事,加以论断。末附《中兴讲义》一卷,略及高宗事。前有淳祐丁未兴国军教授刘实甫序,谓,止斋、水心之徒,以其师讲贯之素,发明圣君贤相之心,随朝分类,随事通释,考求源委,言近指远云云。此从宋麻沙本传录。

小学史断二卷(明刊本)

宋南宫靖一撰并序。案:靖一,字仲靖,南昌人。端平中进士。是书上起周平王,下迄五代,叙述史事,兼采宋儒论断,以供童蒙拾诵。《宋史艺文志》不载。明嘉靖中始有刻本。此四明张本刻於苏州者,有《刻板序》。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後集三卷(元刊本)

题:“新安前贡士胡一桂庭芳纂。”前有大德壬寅一桂自序及汪良臣序。卷首列图二十有三。纂事,始三皇,止五季。其子昌祖为之注。後集乃董鼎季亨所续,凡宋二卷,金一卷。《四库著录》祇有胡氏书而未及董氏。

△史义拾遗二卷(明刊本)

题:“元赤城令会稽铁崖杨维桢撰。”是书杂论史事,皆有为而作,为集中不载。弘治间,平湖陆淞以其父程乡令手录本梓行,有序。嘉靖庚子皇甫汸重刻,有後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