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山

白塔山,即永安寺,本琼华岛旧址。

○大兴隆寺

大兴隆寺在西长安街,元至元中建。有二塔,一七级,一九级,寺僧海灵、可庵葬于下。正统年修,嘉靖十五年改讲武堂。

脱脱故宅

崇国寺在府西北,有赵子昂所书寺碑。元时有东西二崇国寺,此乃西寺也。明宣德间,赐额大隆善护国寺,为脱脱丞相之故宅,今佛座下有遗像。

○白塔

妙应寺有白塔,辽寿昌二年建。制如幢,色白如银。元至元八年加铜网石栏,改万安寺。明天顺二年改名妙应,今在阜成门内。

○拈花寺

拈花寺,德胜门外西北。雍正十一年赐额拈花,御制碑文,果亲王书勒石。

○万寿寺(缺)

○昌运宫(缺)

顾炎武论学书

亭林先生论学书云:百馀年来学者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所罕言;性与天道,子贡所未闻也。性命之理,着之

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则曰行己有耻,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其言仁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力。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道高于孔子门弟子,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所问,与孟子所答,常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在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孔子所罕言,而今之君子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讲空虚之学,吾见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又答友人论学书:

大学言心不言性,

中庸言性不言心,来教单提心字而未竟其说,未敢漫为许可,以堕于上蔡、横浦、象山三教之学。窃以为圣人之道,下学上达之方,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

三礼

周易

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事,在政令教化刑法。其所著之书,皆以为拨乱反正,移风易俗,以驯致乎治平之用,而无益者不谈。一切诗赋铭颂赞诔序记之文,皆谓之巧言,而不以措笔。其于世儒尽性至命之说,必归之有物有则,五行五事之常,而不入于空虚之论。仆之所以为学者如此。扬子有-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少闻则无约也,少见则无卓也。此其语有所自来,不可以其出于子-云-而废之也。世之君子苦博学明善之难,而乐夫一超顿悟之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无人而不论学矣,能弗畔于道者谁乎?

○博学详说

计甫草言: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或问反约之后,博学详说可废乎?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礼三百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今教人止诵思无邪毋不敬六字,诗礼尽废可乎?人之心,神明不测,虚灵不昧,方寸之地,囊括万有,贯通三极,上下古今,无不烛照者也。若涂闭其七窍,折坠其四肢,曰我能存心,不亦悖乎!不能博学详说而遽欲反约,不能文章而遽欲闻性道,犹之立数仞之墙,而浮埃聚沫以为基,絺兮绤兮而欲温,吸风饮露而欲饱,无是理也。

○训诂与道学

黄氏日抄曰:夫子述六经,后来者溺于训诂,未害也。濂洛言道学,后来者借以谈禅,则其害深矣。

○心性空言之害

亭林曰:清谈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庄、老,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先遗其粗;未究其本,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世之务。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安得不乱。

○论朱王之学

陆稼书先生上睢州先生书,略-云-:诋毁先儒,学者大病。辨别是非,亦学者急务。窃谓孔、孟之道,至朱子而明,其行事见于年谱行状,言语见于文集语类,教学之方见于集注、

或问

小学

近思录。其他经传凡经考定,如化工造物,至矣尽矣。自阳明目为影响支离,倡立异说,以伪乱真,天下靡然响应,学术坏而风气随之,比之清谈祸晋,非刻也。今人震其功业,尝闻前辈纪载,即功业不无遗议。且阳明之功,孰与管敬仲,九合一匡五尺羞称,况阳明乎?故学者必尊朱子,黜阳明,然后是非明,学术一,人心正,风俗淳。阳明之学不熄,朱子之道不尊。若以诋毁为嫌,阳明比朱子于洪水猛兽。则黜阳明,正黜夫诋毁先儒者也。阳明之后,如梁溪、蕺山,名为救其失,实不脱其范围,于朱子家法亦尽破坏。刍荛之见如此。睢州答书,略-云-:今天下相尚以伪久矣,深明理学者固众,随声附和者实多。更有沉溺利欲之场,毁弃坊隅,节行亏丧者,亦着书镂板,讥弹陆、王,曰吾以趋时也。并有心未究程、朱之理,目不见姚江之书,连篇连牍,无一字发明学术,但搜其居乡居家隐微之私,以自居卫道。夫舍学术而毁功业,舍功业而讦阴私,岂非以学术精微,未尝探讨;功业昭著,未易诋毁。而造作无据之私,以快笔舌,其心术亦欠光明矣。或曰:孟子辟杨、墨,何至无父无君。孟子必究极言之,亦卫道之心。某窃谓不然,孟子得孔子心传,以知言养气性善尽心之学。有所以为孟子者,而后辟杨、墨。若学术不足继孔子,徒告于人曰杨、墨无父无君也,率兽杀人也,其谁信之?孟子曰:今之与杨、墨辨者,如追放豚。则当日辟杨、墨,亦不乏人。今无片言只字之存,其不足轻重可知也。今不为孟子之知言养气,而与追放豚者流相颉颃,亦不自重矣。阳明诋朱子洪水禽兽,阳明之大罪过也,于朱子何损。今人功业文章,不能望阳明之万一,而止效其罪过。如两口角骂,何益之有?愚谓欲明程、朱之道者,心程、朱之心,学程、朱之学。喜怒哀乐必中节,视听言动必合礼,子臣弟友必尽分。久之人心咸孚,声应自众。即笃信阳明者,亦晓然悟,翻然从之。若曰能嫚骂者,即程、朱之徒,则毁弃坊隅节行亏丧者,将俎豆洙泗之堂,非某之敢信也。按当湖之论,颇近石门,未始非卫道之意,而不能大公无我,反觉偏执,近于尚气者。睢州平情论事,戒以躬行心得,实至名归,以不辨辨之,可谓有儒者气象矣。尝谓古今仁圣贤人,不朽于天地间者,惟德行功业气节文章四者而已,若象山之志在复仇,谈兵阅武,其守荆门,立社仓,筑城池,理财折狱,民望若神明,皆实在经济。至阳明定叛藩,折逆奄,用兵如神,爱民如子,视功名升沉险夷,如浮云之过太虚,而文章亦堪不朽。乃皆以道学少之,吾不知四者之外,更有何道学也。耳食之徒,指之为禅,极力诋谤,如有私仇。试平心而论,天下果有如是之禅乎哉?

○失节之臣谈理学

睢州谓沉溺利欲之徒,毁弃坊隅,节行亏丧,亦皆着书镂板,讥弹陆、王,以为趋时之学。此皆实有所指,更不一其人也。即如孙退谷辨晚年定论,着

藤阴札记等书,皆痛诋陆、王。退谷以明之谏臣,当李闯破国时,家拥重赀,浮沉偷活。入本朝,邀恩录用,不知感恩安分,忽谈理学,藉奉朱子,恐朱子不愿有此法嗣也。呜呼,奔妇而议贞女之妍媸,亦可不必矣!

○讲道学必先有节义

御批曾南丰颜鲁公祠堂记-云-:自濂洛关闽昌明道学,后人知修身之有方。治国平天下之有具,如昏夜有求而与之以烛,其功在万世。乃学者不践其实,徒附其名,不力诸躬行,但腾其口说。不同人于出门,转起戈于席上。一字与程、朱不相似,则引绳批根曰此异端也。吾师之说不如是,曰此禅学也。其极至于无父无君,虽以陆九渊之高明,王守仁之忠干,而群为嚚讼,如攻寇贼焉。夷考攻者之行,则与流俗无丝毫异也。簟食豆羹见于色,曷问死生大节乎?若颜真卿之学,其所慕效者,羽士也,其所略涉藩篱,浮图也。不能为慎独格物之辨,不能为敬义夹持知行并进之说,而自壮至老死,其忠贞义勇,贯金石而动鬼神,赫赫如是,是不谓之圣人之徒而可乎?学者当何所从违,而用人者当何所取舍也。夫学之必待讲也,欲明入圣之途,使中材之士皆有所遵循,以淑其身,而为天下国家用也。今举上智之士,有一不似圣人謦咳者,即摈之不得为吾徒,而中材以下,皆可以口说得为圣贤。则学问之道,将沦胥以亡,较不讲学之时,其晦蒙否塞更甚也,岂程、朱讲学之初心哉!大哉王言,振聋启瞆,读之令人开怀畅志,发愤起舞。所谓忠孝之心,油然以生也。因思宋末如汪立言、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枋得。皆不着语录,不谤先儒,而大节可观,不愧孔、孟。他若吴澄、熊禾、姚枢、许衡、窦默辈,专奉语录集注,高谈性命,身仕两朝,虽学问文章不无可传,而根本一差,万事瓦裂。九原之下,对鲁公等不知若何惭汗。而讲学诸儒,多有恕词。甚矣私心之锢蔽,党同之难化也。又尝读御制览性理书诗-云-:「圣道岂殊涂,知行要并勖。何事立门庭,操戈判朱陆。」噫,空言无补,实行维难,三复圣谟,当皇然愧憬然悟矣。

魏了翁泸州学记

魏了翁

泸州学记-云-:大抵先王之时,其人则四民也,其居则六乡三采五比四闾也,其田则一井二牧三屋九夫也,其食则九谷六畜五牲三牺也,其服则九文六采五色五章也,其官则三吏六联五侯九伯也,其教则五事五典也,其学则六德六行五礼六乐五御五射六书九数也。民少而习之,长而安之,不夺于奇品异物,不挠于淫词行,不荡于奸声乱色。族闾所学,师友所讲,无适而非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之道,虽以周之叔季,而车轨书文行伦,莫之或异。

朱熹受谤

朱子在浙东时,侍御史谢廓然、陈贾、秘书郎赵彦仲首攻之。后以提刑召对,人恐其遂陟清要,嗾侍郎林栗极论之,谓其窃程、张绪馀,为浮诞宗主。律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其后侂胄秉政,则御史林采、施康年首斥为伪学,是时台谏皆以文公为奇货。有御史胡纮者,故尝谒文公建阳山中,文公饭以脱粟,纮怒其不近人情。物色经年,条其过失,与太常少卿沈继祖共诋文公十罪。汪义端、徐嚚又特请斩,以绝伪学。京镗、何澹辈皆附和之,至谓文公讲学山中,弃母不养,使其乞食亲党。嗟哉,谗人之言,至此极矣。较之近人之毁陆、王者更甚,宋之亡宜也。方林栗论文公时,其友人止之,谓朱待制当今圣贤,何仇而必欲痛诋。林曰:「吾但见其面貌可憎,吾击邪人,非诋圣贤也。」友人曰:「不见昔人指孔子丧家狗者,想亦见其面貌可憎耳。」林曰:「使孔子而在,吾亦不辞为叔孙,矧此么么乎!」嗟哉,小人之肆无忌惮若此,究与文公无毫末损。今之毁陆、王者,亦此类耳。

○朱熹好学悔过

朱子自谓也杜撰说得,终不济事,如今方见得分明。只是六十一岁方理会得恁地,若或去年死也则枉了。又-云-:

论语集注为朋友传去,乡人不告而刊,其间多未稳,煞误看读。古人髦而好学,悔过不吝如此。后人窃其少年中年之一说,横抹群议,亦不善体先儒之心矣。陆子,朱子之畏友也,听鹿洞讲义,极为倾服赞叹。与杨道夫书,犹云曾见子静义利之说否?又语包道显曰:「南渡以来,理会着实工夫,惟某与子静而已。」后来无极太极之辨,止可各行其是,非后儒所能知。然则朱子之尊象山也亦至矣。今人操戈相向,果何为者?是犹佳客叩门,主人方倒屣欢迎,而狂犬狺狺,吠声不已,较之吠尧之犬,更不智矣。

○考亭

朱子晚年书门符-云-: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上句谓韦斋先生,下句谓刘屏山也。朱子年十四,师事屏山,字之曰元晦,祝词曰:木晦于根,春乃晔荣;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故曰师传。按家谱载所谓考亭者,其邻人某既葬其考,作亭于山畔,以望其茔,向公索名。公即以考亭名之,复为之书。后人以公读书处与考亭相近,遂借称之-云--云-。又查初白-云-:唐末时,侍御史黄子棱自洛阳寓居,建阳筑亭,以望其父之墓,曰望考亭,因以名里。朱子父韦斋先生,爱建阳山水,未及卜居。朱子筑考亭以承先志,正取黄侍御之意。后人专属朱子,而侍御之名湮矣。「人过小桥频指点,全家都在画图间。」黄侍御诗也。

○朱熹名字

朱子,字符晦,一字仲晦,谥曰文。曾结草堂于建阳庐峰之云谷,扁以悔庵,又号云谷老人。既又创竹林精舍,更号沧洲病叟。晚囚筮,遇遁之同人,更名遁翁。小名沈郎,小字季延。

○朱熹杀囚

朱子帅潭,一日得赵丞相密报,已立嘉王为今上,当首以经筵召。公阅过,藏简袖中,秘其事,竟入狱取大囚十八人立斩之。才毕而登极赦至,人服其识量。此事甚奇,非中庸之道也。沈继祖请杀朱子,朱子得朝报不语,散行庭中-云-:「我这头,且暂戴在这里。」移时又曰:「自古圣人不曾被人杀死。」盖其自信如此,是圣贤本领。

○儒者空言

吴康斋奉召入都时,每对人辄以两手作圈子,行步亦然,曰:「令太极常在眼前。」有浮薄者,以芦菔投其中。庄定山诗有「枝头鸟点天机语,担上梅挑太极行」及「太极圈儿大,先生帽子高」之句,一时传笑。湛文简讲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时方遇倭乱,当事问何以御之,正色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此同甫所谓病风痹不知痛痒之人矣。儒者空言无实际,大率类此。

○李材乔廷栋欺世盗名

李见罗(材)素以理学名,其任中丞得罪也,锢刑部狱数年,乃编戍闽中。时太夫人已捐馆舍,李在狱,未得视含饭也。出狱后,人以为先抵里追服母丧。乃沿途留滞,与缙绅当道往还,应接不暇。至闽后,则嗬殿仪从,较闽抚有加焉。且盛饰公署,选文武员弁为巡捕官,一如现官体制。每日放衙二次,通接宾客,收放文书以为常。似此举动,乃庸陋鄙夫所为,不知平日所讲何学,居然欺世盗名,哆口而谈程、朱。后,山右乔御史(廷栋)起家进士,巡方三省。其风采不可知,而言动坐卧,皆有常仪。居家每晨起,具衣冠,升堂轩高坐。命仆隶嗬唱开门,并搜索内室,喧叫而出曰无弊,然后家童辈以次谒跪。或诉争斗,或呈计簿,为判决笞断讫,而后如仪掩门,退入内室。每日皆然,终岁不倦。当时传以为笑,亦见罗之亚也。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自子臣弟友孝弟忠信始,虽孔子犹自谓未能。学者躬行心得,各有得力之处,圣人必不强之使出于一。圣人之教在文行忠信,诗书执礼,亲炙者犹未能躐等。曾子则曰忠恕,颜子则曰博约,孟子则曰仁义而已,孝弟而已。以及濂溪之主静,明道之定性,伊川之敬,横渠之礼,象山之发明本心,紫阳之穷理致知,阳明之致良知。皆艰难辛苦,已试之效。过来人道个中语,亲切而有味,孔子复生,必不分彼此厚薄。譬之泾渭漆沮同入于河,潇湘沅澧同入于江,而江河又同入于海。今必指江入者为海,而河入者非海,有是理乎?指江河为旁流,而反引断沟绝港,蹄涔杯水为沧溟,坚持门户之见,党同伐异,牢不可破,岂非世道人心之患哉!

○理学败类

安溪先生不直朱、陆同异之说,尝谓二程十五六岁学圣人,故为吾道中兴之宗。象山之学与建阳称同异,然其喻义责志之章,朱子左次焉。游其门者,旦异而晡不同,是亦百世之师矣。以知本为格物,象山之说也,与程、朱之说正相助,则大学之教明矣。故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学记曰,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子夏言博学矣,必笃志切问而近思也。孟言博学详说矣,将以反说约也。夫如是则其为圣门之学何疑,而有若近者同异之纷纷乎?本朝理学,以潜庵、榕村二人为正宗,盖其学博功深,醇乎其醇。故立言公正平恕,一毫不偏。其他鄙陋寡学,株守三家村兔园册而戟手相骂,或穿凿蔑裂,逞其私心小智,以惊愚孩,亦接踵不绝也。更有沉溺功名利欲,揣摩风气,借口程、朱,以获厚实而盗虚名,如世所传嗬卵图者,皆平日自负尊程、朱骂阳明之人也。哀哉,此岂足与于儒林理学之数乎!

○假道学假名士

假道学必好色而不辨美恶,假名士必贪财而不分义利,历验往往不爽。

○郝经论文

元郝文忠(经)与友人论文书曰:古之为文,法在文成之后。辞由理出,文自辞生,法以文着,相因而成也,非先求法而作之也。后世之为文也则不然,先求法度,然后措辞以求理,若握杼轴,求人之丝枲而织之。经营比次,络绎接续,以求端绪,未措一辞。钤制夭阏,惟恐其不工而无法。故后之为文,法在文成之前,以理从辞,以辞从文,以文从法,资于人而无我。是以愈工而愈不工,愈有法而愈无法。祗为近世之文,弗逮乎古矣。

○读书不应穿凿附会

诸葛公读书,略观大意,即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盖不敢穿凿附会。陆象山诗「留心传注翻榛塞」,留心传注,是曾用苦功;翻榛塞,是谓留心之后觉群言混乱也。谢上蔡于书义未解处,且放过,其不妄加注释可知。是皆因汉、晋诸儒注疏训故,琐琐臆说,为无益之长言。如昔人所讥,释「曰若稽古」四字,至一万馀言,自不得逐之以泛滥无归。后世浅学之士,讲道之儒,往往借口古人,空疏庸妄,择焉不精,语焉不详,自便其私图,而厚诬古贤,不亦悖乎!

○毛奇龄称引未足据

伯祖樾轩先生(○十二卷本戴璐按曰:先生讳应商,官吏科都谏),尝戒子弟曰:近见后生小子,皆喜读毛西河集,其所称引,甚未足据。必须搜讨源头,字字质证,慎勿为悬河口所谩。因言西河与阎百诗辨地理,多穿凿。百诗太息曰:「汪尧峰私造典礼,李天生杜撰故实,毛大可割裂经文,贻误后学匪浅。」顷见西河集中一笺-云-:「用经中字,虽稍误不害。自汉以前,凡周、秦间引经有与经不谬一字者否?行文自有机械,引彼就我,有不能不更置者。而宋人必龂龂于一字一画之间,岂有文章哉!」恶是何言也,西河直自作供状矣。古人谓称引书词,词之内不可减,减则凿,凿则失本意。词之外不可增,增则赘,赘则坏本意。西河着书立说,殆不免二者之弊。钝翁妾马氏,改为司马氏,附于子长、长卿之后,亦好造作之一端也。

○毛奇龄论五伦

毛西河谓古之五伦,只父母兄弟子五人,并无君臣夫妇朋友,此在

尚书

春秋传凡所称五品五典五常五教皆然。今之五伦,是朱子注中庸误认五达道为五伦。此与阎潜邱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为道家语,伪古文窜入,同一识议。

○当世可师之人

汪钝翁与友人论师道书,谓当世未尝无可师之人,其经学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顾子宁人、李子天生。其内行淳备者,吾得二人焉,曰魏子环极、梁子曰缉。顾亭林答之曰:苕文有所未知者,未可以遗也,辄就所见评之。夫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

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友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噫,师道益,善人多,岂独学业哉!两先生可谓不薄今人矣。

○举业师与讲学师

昔曾植斋朝节,与兄朝符未第时,其父为延一举业师,又延一讲学师,专讲学问。后兄弟俱得隽。植斋中探花,官至大宗伯,为世名儒。世之教子弟者,不过务为举业诗赋,厚馆谷,严课程而已,未有于举业外,另延讲学者。植斋父为衡州书吏,非素知学问者,而举动如是,其识诚不可及。华亭唐仲言五岁而瞽,后闻父兄读书,辄不忘。父兄因以讲授文义,即能解悟,遂尽取古人书诵之使听,而仲言胸中富五车矣。久之能诗文,着

编篷

姑蔑等集数十卷,为一代名流,是皆父兄成就之也。

○读书五失

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宁之门。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读书苦乐

冯开之谓读书太乐则漫,太苦则涩。董遇之百遍,考亭之半日,渊明不求甚解,东坡每事一过,庾嵩开卷一尺,王筠重览兴深,其各得轮扁之甘苦者乎!

○冢中古书

阎百诗征君尝语石紫岚先生-云-:「古人自称有五恨三恨者,予独有二恨。

皇览?冢墓记汉明帝朝诸儒论五经误失,有符节令宋元上言:『秦昭襄王、吕不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吕久贵,冢皆以黄肠题凑,处地高燥未坏。臣愿发昭襄王、不韦冢,视未烧诗书。』予谓此举未行,故秦、汉后不获见孔子六经原文,予之恨一也。又大程子为次子邵公撰墓志,称其等于生知,五岁而夭。予谓程子圣贤中人,非誉儿者,天若假之年,可复见生安圣人,卒不获见。予之二恨也。」紫岚曰:「庄子言『以诗礼发冢』,盖有激之词。子真欲发人冢乎?」百诗曰:「观后晋太康中,汲郡发魏襄王冢,大得古书

周易上下篇,最为分了。齐文惠太子发楚王冢,得竹简书,王僧虔订是

科斗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晋、齐距战国已远,尚完整。若汉明帝去秦二百年,复当何如。且秦人焚书,止焚在民间者,博士所职悉不焚,至项籍一炬始全亡。而冢中所藏,固历历也。」紫岚曰:「子之恨,固当悬之终古耳。」

○古人读书苟简

刘子立-云-:学者先看本纪,则世家、表在乎其间。可见古人读书,已苟简如此。

○九经字数

郑井老-云-: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所称六经及

论语

孝经

孟子,以字计之,

毛诗三万九千一百二十四字,

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

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

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

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

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孝经一千九百三字,

春秋左传二十万一千三百五十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四百九十五字。且以中材为率,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天材稍钝,减中材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着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积之功耳。里谚-云-:「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大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勉之。右郑井老勤学。九经非唐制,亦非宋制,唐以

礼记

春秋左传为大经,

周礼

仪礼为中经,

谷为小经。宋合三传,舍

仪礼,以

周礼

礼记

春秋为六经,又以

孟子

论语

孝经为三小经。予谓

仪礼

谷皆不可缺,当补。

仪礼五万六千六百二十四字,

公羊传四万四千一十五字,

谷梁传四万一千五百十二字,合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一字。日诵三百字,更一年三四月可毕,即减半亦不过二年半。至

雨雅十一卷,存以流览,可不复成诵。呜呼,以

禹贡行河,以

洪范察变,以

春秋断狱出使,以

甫刑较律令,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周官致太平,以礼定服制等威,始可谓之真经术。

○五经人物数

五经中所载人物,

易十三人,

诗一百四十八人,

礼记二百四十四人,

春秋二千五百四十二人,共三千六十人。合而去其重者,约有二千六七百人。

○孔子生日

今以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期。按

谷皆言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辰朔所生之日为庚子,

谷梁以庚子属之十月,以朔推之,是月二十一日为庚子。

公羊以庚子属之十一月,以朔推之,十一月无庚子,

公羊误矣。然断以夏正,则孔子之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己酉,

谷所同。至

史记乃谓生于二十二年庚戌,不载月日。

论语序说撮

史记之年与

公羊之月日,又误矣。按

孔圣家语图记,襄公二十年戊申祷于尼山,明年乃生孔子。又-云-,颜氏怀妊,十有一月而生孔子。盖孔子生年实在己酉。

公羊之误以怀妊十一月,讹为建生于十一月。

史记二十二年之误,又因

公羊之十一月,而遂以十一月为建子,而属周正之明年。夫十一月无庚子,则生日断归十月。既在十月,则

史记二十二年非矣。且

春秋纪事以建子月为春,

谷所书之冬十月庚辰朔,即夏正秋八月之庚辰朔,而所生之日,即夏正八月二十一日庚子也。又

五行书作庚子日甲申时,不知何本。今照

路史,以八月二十七日。不知

路史所推,乃二十二年庚戌建乙酉之庚子,非二十一年己酉建癸酉之庚子。且以二十七年为庚子,又与

谷十月庚辰朔不合矣。冉氏觐祖考辨甚详明,宋潜溪亦有辨,毛西河亦考焉而不能断。康熙间,汤潜庵先生抚江南,奉部牒以蒋尹玉所上

孔子生日考行各学使,令各质所信。时嘉定诸生王晋上

孔子生日辨疑一篇,断以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岁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周十月夏正八月,为今八月二十七日,而斥蒋尹玉九月十五之非。以周正考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是甲子,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是戊午,俱非庚子,其谬可知。汤公据以覆部,通行天下。今曲阜亦以是日致祭,至今无正之者。黄黎洲亦主八月廿七日之说。

○孔子有须

旧传吴道子画孔子为鲁司寇时像二本,其乘车而群弟子从者号曰图,立而先师侍者曰小影(先师谓颜子),皆有须髯,大略有合于荀卿如蒙倛之说。后人引

孔丛子子思告齐君曰:「先君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遂谓吴画为伪本。而追惜汉文翁蜀中所图遗像不传为恨。明人孙某督学陕西,石刻圣像,不复着须,今其像颇行于时,三家村中多供奉之。紫坪谓子思所谓无须眉者,特不美须眉耳,非绝无之谓。如叔向之肹又无子,司马牛之我独亡,古人语类是者甚众。不然,孔子无须,孔子岂无眉乎?予按

孔丛子作「吾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伋患德之不劭美也,不患毛鬓之不茂也。」是子思自谓也。毛鬓不茂,所以异于嬖臣之美须眉也,执是而谓孔子无须,岂不诞哉!

○孔子形体

孔丛子:苌弘言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体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

论语隐异,孔子至蔡,人盗孔子一只屐去,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

○颜回

汉书:郎襜-云-颜子十八,天下归仁。

列子?力命-云-:彭祖之知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十八。

论衡-云-:颜渊年十八,升太山,见吴昌门有系白马。

论语谶-云-:颜回月角额似月形。渊,水也。月似水精,故名渊。

○子贡相貌

论语摘辅相-云-:子贡山庭斗绕口。谓面有三庭,言山在中鼻高有异相也。故子贡至孝,颜回至仁。

○仲子崔

师觉授

孝子传:仲子崔者,仲由之子,卫人。狐黡杀子路,子崔既长,报父仇。黡曰:「君子之勇,不掩人之不备,须后日于城西决战。」其日黡持蒲弓木戟,与子崔战而死。

○子思年龄

史记:伯鱼年五十,子思年六十二。司马迁与孔安国同时,子思之年其传闻于家世者必真。而

通鉴载子思言苟变于卫侯,在安王二十五年,去孔子没百有三年。子思曾逮事孔子,未必此时尚存也。伯鱼先孔子五年而卒,即伯鱼末年生子思,至安王二十五年亦一百一十七年矣。温公当必有所据。

○麟凤龟龙圣人

博物志:毛虫之精曰麟,羽虫之精曰凤,介虫之精曰龟,鳞虫之精曰龙,祼虫之精曰圣人。

○孔子门人年龄

孔子弟子列传:子路少孔子九岁,有若少十三岁,颜子少三十岁,仲弓、冉有、丧瞿少二十九岁,子贡少三十一岁,子游、子夏少四十五岁,子张、子贱少四十九岁,子若少五十三岁,曾子少四十六岁。按孔子七十三卒,为周敬王之四十一年壬戌,曾子方二十七岁,计得一贯之传,不过二十岁上下耳,何去参也鲁乎哉。

论语记曾子有疾,其去孔子殁又数十馀年,孔子弟子存者或寡,故述

论语者必即曾子、有子之门人,非孔子之弟子也。

论语谶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岂其然乎?魏文侯以子夏为师。

史记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卒,子夏年二十九岁。至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魏始为侯,子夏年已一百四岁。考

甲子会纪,子夏一百三十馀岁。子思一百馀岁。

○古人身长

禹长九尺五寸,汤九尺,孔子十尺,文王十尺,伍子胥一丈,眉间一尺。韩王信八尺九寸,金日珝八尺二寸,东方朔九尺三寸。王莽时奇士巨毋霸一丈大十围,同见

续博物志。

○七十二人

孔安国撰孔子弟子七十二人,刘向传列仙亦七十二人,皇甫士安撰高士亦七十二人,陈长文撰耆旧亦七十二人。此小说家之得以借口也。

○孟子字

孟子,字子舆,又字子居。见

汉书并

孔丛子。因居音车字之讹也。

○曾三杀人

曾子,名参,字子舆。则参当音参乘之骖,今读同森。刘紫庭-云-:「曾参杀人,当是曾三杀人。」真解颐新语

○孔子九世

唐李石-云-:孔子生鲤,字伯鱼。鲤生伋,字子思。伋生白,字子上。白生求,字子家。求生箕,字子京。箕生穿,字子高。穿生子顺,相魏。自叔梁纥至子顺,九世。

○孔庙神像

孔庙神像,宋濂谓开元二十七年迁神于南面,失古者神道尚右之义。而未考诏文,所谓昔周公南面,孔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岂宜依旧之说。盖贞观、永徽先圣之位迭更,显庆二年别祀周公,而西牖之位未改,至是乃正南面之位。宋说非也。

○圣贤祀享沿革

汉祀夫子惟阙里,史称过鲁祠孔子是也。欧阳氏

集古录汉鲁相请置孔子庙卒史碑-云-,太常祠曹冯牟史郭元辞对问故事,辟雍祠先圣,太宰太祝各一人。则其时已祀于辟雍矣。明帝永平二年,养三老五更于辟雍,郡县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是虽未为常典,又未知独致尊奉之意,然不得谓非郡县崇祀之始也。其后魏、晋以降皆祀于国学,以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后齐制新立学,必奠先圣先师,每岁春秋二仲,常行其礼。郡学则于坊内立孔、颜庙,博士以下每月朝。

隋书州郡学以春秋仲释奠先圣先师,据此,则郡之立庙自后齐已然,其春秋释奠乃于隋为始。唐武德初,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贞观二年罢周公,仍以孔子为先圣。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高宗永徽中,复如武德制。旋以长孙无忌等议,仍依贞观。开元二十七年始正夫子南面之位(旧以周公南面,孔于西面,因仍未改),追谥为文宣王(汉谥曰褒成宣尼公,唐初赠太师,又赠隆道公,至是乃晋为王)。宋祥符五年,加至圣号,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成化、弘治间,礼乐用天子制。嘉靖九年,以张璁议易像为主,题曰至圣先师,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殿为庙,并礼乐皆有降杀。当时礼争之,不能得。本朝顺治二年,定谥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其庙中配位,唐以前为颜子。贞观二年以左邱明、卜子夏二十二人为配。至开元八年始以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为十哲,曾子居十哲之次,塑坐像配享。又图七十子于庙壁。二十七年,赠颜子为公,闵子以下九人为侯,曾子以下七十子为伯。宋真宗咸平三年,晋十哲为公,曾子以下七十子为侯,左邱明以下二十一人为伯(即前二十二人,子夏已入十哲)。神宗元丰六年,封孟子为公。七年,配享。大观二年,诏跻子思从祀。咸淳元年,以颜、曾、思、孟为四配,进颛孙子为十哲。元至顺元年,以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曾子为成阝国宗圣公,子思为沂国述圣公,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国公皆宋封,至是加复圣等号)。明嘉靖九年,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左邱明以下皆称先儒某子,并罢公侯伯称。本朝康熙五十四年,升朱子入殿配享。乾隆三年,升有子入殿东卜子之次,移朱子于殿西颛孙子之次。东庑八楹(从祀凡六十二人,其位次缘有升于庙者,当东西移易,故不得依备考之旧),先贤:蘧子瑗、澹台子灭明、原子宪、南宫子篸(一名适,又名说)、商子瞿、漆雕子开、司马子耕(

家语名犁)、梁子鳝、冉子孺、伯子虔、冉子季、漆雕子徒父(

家语作漆雕从)、漆雕子哆(

家语哆作侈)、公西子赤、任子不齐、公良子孺、公肩子定、飖子单、罕父子里、荣子旗、左子人郢(

家语作左郢)、郑子国、原子亢(

家语作原桃)、廉子洁叔、仲子会、公西子舆、如邽子巽、陈子亢、琴子张(

家语名牢)、步叔子乘、秦子非、颜子哙、颜子何、县子亶(雍正二年增祀)、乐正子克(雍正二年升祀)、万子章(雍正二年升祀)、周子敦颐、程子颢、邵子雍。先儒。公羊氏高、伏氏胜、董氏仲舒、后氏苍、杜氏子春、诸葛氏亮、王氏通、范氏仲淹、欧阳氏修、杨氏时、罗氏从彦、李氏侗、吕氏祖谦、蔡氏沈、陈氏淳、魏氏了翁、王氏柏、赵氏复、许氏谦、吴氏澄、胡氏居仁、王氏守仁、罗氏钦顺。西庑八楹(从祀凡六十一人,先贤之末当空一位),先贤:林子放、宓子不齐、公冶子长、公晰子哀、高子柴、樊子须、商子泽巫、马子施、颜子辛(

史记作颜幸)、曹子恤、公孙子龙、秦子商、颜子高(

家语作颜刻)、壤驷子赤(

家语作壤徒作从)、石子作蜀(

家语作石子蜀)、公夏子首(

家语作公夏守)、后子处(

家语作石处)、奚容子蒧(

家语作奚蒧)、颜子祖(

家语作颜相)、句子井(

家语句作勾)、秦子祖、县子成、公祖子句兹(

家语无句字)、燕子伋、乐子咳(

家语作乐欣)、狄子黑、子蔑子(夫子兄孟皮之子名忠)、公西子蒧、颜子之仆、施子之常、申子枨、左邱子明、秦子冉、牧子皮(雍正二年增祀)、公都子(雍正二年升祀)、公孙子丑(雍正二年升祀)、张子载、程子颐。先儒:谷梁氏赤、高堂生、孔氏安国、毛氏苌、郑氏康成、范氏宁、韩氏愈、胡氏瑗、司马氏光、尹氏焞、胡氏安国、张氏栻、陆氏九渊、黄氏干、真氏德秀、何氏基、陈氏浩、金氏履祥、许氏衡、薛氏瑄、陈氏献章、蔡氏清、陆氏陇其。按先贤,

史记

家语所载皆七十七人,

史记内公伯寮、秦商、飖单,

家语不载,而别有琴牢、陈亢、县亶三人。杜氏

通典则八十三人,乃增入蘧瑗、林放、陈亢、申枨、琴牢、琴张六人,馀与

史记同。其中申党、申枨、琴牢、琴张各以重出厘去其一,又罢公伯寮祀,而益以

家语所载之县亶凡八十一人,跻于殿者十三人,配崇圣者二人。东庑所祀三十二人,西庑所祀三十四人,其牧皮则后之所补,左邱明、乐正克、万章、公都子、公孙丑皆后之所升也。又按林放、蘧瑗、秦冉、颜何于明嘉靖中与公伯寮同罢,雍正二年复林、蘧、秦、颜四人祀。又按唐以前,止以颜子为配。贞观二十一年诏以左邱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二十二人配享,盖以专门为先师也,其时十哲七十子反不得与。至开元八年,始升十哲及曾子,二十七年始赠七十子爵。后唐长兴三年,始设七十二贤祭豆。宋初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廊板壁,咸淳元年始列四配。至明嘉靖复定殿中四配十哲及两庑诸贤之次,分号先贤先儒,罢荀况(以元丰七年祀)、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卢植、郑众、郑康成、服虔、范宁、吴澄之祀。雍正二年,复祀郑康成、范宁。乾隆二年,复祀吴澄。先儒,韩愈以元丰七年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以淳佑元年祀,张栻、吕祖谦以景定二年祀,邵雍司马光以咸淳元年祀,许衡以皇庆二年祀。董仲舒□□□□□祀。以洪武二十八年罢扬雄祀(雄以元丰七年祀),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以正统二年祀,吴澄以正统八年祀,杨时以弘治八年祀,后昌、王通欧阳修、胡瑗、陆九渊以嘉靖九年祀,薛瑄以隆庆五年祀,罗从彦、李侗以万历□□年祀,陈宪章、胡居仁、王守仁以万历十二年祀,范仲淹以康熙五十三年祀,诸葛亮、尹焞、魏了翁、黄干、陈淳、何基、王柏、赵复、金履祥、许谦、陈浩、罗钦顺、蔡清、陆陇其以雍正二年祀。其左氏、周子、二程、张子、朱子晋称先贤,自明崇祯年始,时止及于国学,康熙二十五年乃通行郡县。

○论语三家

论语凡三家,曰鲁论者,鲁人所传,为篇二十,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曰齐论者,齐人所传,为篇二十二,盖多

问王

知道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曰古论者,鲁共王时孔子壁中所出也,章句与鲁论不异,惟分

尧曰

子张问

从政以下为一篇,名曰

从政,或曰

两子张,共二十一篇-云-,其篇次亦不与齐、鲁同。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素传鲁论,晚讲齐论,间采其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当时重焉。自张氏之论行,而齐古之论亡矣。王充有曰:

论语目古文二十一篇,又有齐、鲁及河间九篇,凡三十篇。河间

论语,

汉?艺文志所不载,今不可晓,意必河间献王所得而充曾见之者也。今说文所引有

逸论语,或者其遗文乎?

○大学

大学者,小戴礼四十九篇之一也。或谓作于曾子,贾逵谓作于子思,唐以前未有表章之者。宋仁宗天圣八年,始以此篇赐新第王拱辰等。嗣后朱子为之章句,为之或问以释之,遂与

中庸独行于世-云-。古文

大学,原无经传之分,其章次亦与今异(见

礼记注疏中)。宋儒疑有错简,各以其意更之,即二程子定本亦不相一(见二程全书中)。而董槐、叶梦鼎、王柏则谓

致知格物章未尝亡,欲还

知止

物有本末二章于

听讼之上,于是纷纷之议起矣。今所定盖本伊川,而经传之分则朱子为之。近出石经本,又与古本异,郑晓颇信之。而许孚远、杨时高力诋其谬,未有定论。近今毛西河、李临川、王渊如又各有改订之本。噫,圣贤之经,被诸人颠来倒去,面目全非,谁为作俑,可胜长叹!

○中庸

中庸,小戴礼也。

汉?艺文志有

中庸说二篇,附于

礼经后。晋戴颙尝传

中庸,梁武帝亦有

中庸讲疏一卷。仁宗天圣五年,以是篇赐新第王尧臣等。高宗绍兴五年,御书

中庸赐汪应辰等。朱子为章句或问,与

大学并行,遂为四书之一。近又有传贾逵石经

中庸者。

○孟子

孟子七篇,凡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秦焚书,以其书号诸子,得不焚。至宋始升为经。又有外书四篇,曰

性善,曰

辨文,曰

说孝经,曰

为政,赵歧谓其文不宏深,不似内篇,疑后人所托。然

性善之篇,王充引之。而荀卿

性恶篇多举孟意,皆外篇也,惜今不见耳。洪武时,上嫌「土芥」「寇仇」语,令儒臣更修之,名曰

孟子节文,颁行天下。永乐中修大全,仍以旧本并行,庶乎其可。

○论语多孔子七十后语

冯山公-云-:

论语二十篇,孔子七十以后之言居多矣,何也?

史记孔子去鲁,年五十六,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其为七十无疑。所-云-归与归与以裁吾党小子,答问于是焉多七十从心假我数年之语可征也。又考

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其载岁数特详。惟子路少孔子九岁,其曾、闵、樊、卜、颛孙、澹台皆少孔子五十以下,而子渊、子羔、子贱、子游及原、冉、公西、端木之徒皆少孔子四十上下,此凿然二书可考者。孔子七十时曾子才二十四岁耳,而其书尚成于门人,且记曾子启手足语。曾子没时,孔门弟子略无存者矣,则其不能纪远,断可知也。甚矣学者着书立说,戒早成而传迟暮,有以也。况乎圣人之道,贵行贱言,其不得已而言而纪之于书,岂有名心哉。今之学者,德不逾人,才非作者,读书不盈数卷,阅年未底中寿,而文章满家,噫何居乎!

○非孟

周密

齐东野语曰:李泰伯着论非

孟子。后举茂才,论题出「经正则庶民兴」,不知出处。曰:「吾无书不读,此必

孟子中语也。」掷笔而出。晁悦之亦着论非

孟子。建炎中,宰相进拟除官,高宗以

孟子发挥王道,悦之何人,乃敢非之,勒令致仕。郑叔友亦非孟子曰:「轲忍人也,辨士也,仪、秦之流也。战国纵横捭阖之士,皆发冢之人,而轲能以诗礼着也。」余曰:「孟子何可非,泰伯所以非之者,谓不当勤齐、梁之君以王耳。昔武王伐纣,举世不以为非,而伯夷、叔齐独非之。」东莱先生曰:「武王忧当世之无君者也,伯夷忧万世之无君者也。予于泰伯亦然。至于悦之、叔友拾其遗说而附和之,吾无取焉。」按

金罍子泰伯上孙寺丞书-云-:「鸡鸣而起,诵孔子、孟子群圣之言,纂成文章,以康国济民为意。」进孟子与孔子并,且曰群圣人,尊之至矣。集中时引用七篇特多,谓李不喜孟,至于不读妄也。宋人叶绍翁亦力辨之。

○疑孟尊孟

明姚福-云-:温公平生不喜

孟子,以为伪书,出于东汉,因作

疑孟论。而其子康乃曰,

孟子为书最善,直陈王道,尤所宜观。疾革犹为

孟子解二卷。司马氏父子同在馆阁,而其好尚之不同如此,虽父子之至亲而不敢苟同,其亦异乎阿其所好者矣。馀隐之有

尊孟辨,朱子独取之而改其未当者,见文集。

○孟子知礼

赵氏曰: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程子以为孟子-云-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

易者莫如孟子。又-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

春秋作。与

春秋无义战,

春秋天子之事,故知

春秋者,莫如孟子,然终未及孟子之知礼也。观任人有问屋庐子章,可谓知礼者莫如孟子矣。

○经书句读

经书句读,塾师皆遵监本训蒙。先辈间有改订之处,以予所闻,略记数条于后:其为人也,(句)孝弟而好犯上者,(句)鲜矣。书-云-:(句)孝乎为孝,(句)友于兄弟。(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句)虽疏食菜羹瓜,(句瓜如字)祭。(句)伤人乎不,(句)问马。(句)非我也夫,(句)二三子也。(句)知,(句)足以知圣人。(句)谋于燕众置君,(句)而后去之。(句)至大至刚以直,(句)养而无害,(句)毁诸,(句)已乎。(句)使虞敦匠,(句)事严,(句)去。(句)则穷日之力而从宿哉。(句)舍,(句属上)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句)百官族人。(句)可,(句)谓曰知。母命之,(句)往,(句)送之门。(句)是,(句)皆已甚迫。(句)凡有四端于我者,(句)知,(句)皆扩而充之矣。二嫂使,(句)治朕栖,卒为善。(句)士则之,(句)野有众逐虎。此类甚多,不可枚举,姑存一说可耳。又如榕村谓今也不然一节,作今日之谚语,确不可易。庄暴章通章乐字俱音洛,惟鼓乐之乐音药,则文法颇整齐。又潜邱谓怀宝迷邦二段,皆货语,直至孔子曰,方是圣人语。观

留侯世家谏封六国后七曰字一段,亦是此文法。又男女不杂,(句)坐不同。(句)柂枷不同,(句)巾栉不亲授。(句)舜生三十,(句)征庸三十,(句)在位五十载。(句)经传误读者,更不可悉数矣。

○劳诲辨

孙溉堂作

劳诲辨,以子与君并举为未安,引颜延之

庭诰文-云-:「游道虽广,交义为长。得在可久,失在轻绝。久由相敬,绝由相狎。爱之勿劳,当扶其正性。忠而勿诲,必藏其枉情,以爱与忠。」皆指朋友言。或言宋贤宁不见延之集,溉堂谓唐人李德裕家便不蓄

文选,安见宋贤必蓄诸家集且尽读之不偶忘耶!

○讲四书

陈文简公莲宇先生喜讲四书,尝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如竹之于笋,其节自小即具,长大非有所加也。又舜之居深山之中一章,浑如一块吸铁石。

○圣贤应济世

圣贤欲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一夫不获时予之辜,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若已纳之沟中,此即圣贤之贪痴也。大士曰: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藏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此菩萨之贪痴也。至于维摩,默然拈花不语,达摩不立文字。此不过巢许务光,只可谓之自了汉耳。

○宰我子贡

方密之引刘须溪-云-:宰我问短丧,所以激圣人之定案。宗一曰剑逼乎,子贡问去食与信何先,此待问乎。使民战栗,激发哀公,尼山三声雪上加霜耳。今作嗬宰我说,何啻千里。宰我、子贡擅言语之科,非有仁焉,何必改字。

○郑注简当

吴草庐言郑康成于

中庸二十九字,止以十三字注之,朱子深有取焉-云--云-。初不解所谓,后读朱子语类乃虽有其位一段。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朱子称甚简当,今集注用郑说也。

○冷看熟读

程伯子-云-:

论语要冷看,

孟子要熟读。

○读经须识世务

益都武宅中在洛-云-:天地之化不穷,虽一草一木,皆耐人思,思之而犹弗可知也。经书之蕴不穷,虽一文一字,皆耐人思,思之而犹弗能尽也。素绚可以明礼,鸢鱼可以明道。甚至缉熙敬止,可以明止。盖五经四子之书,其精多其用宏矣。汉儒引经,率非本旨,而皆有裨于世务。后人治经,株守前说,而反无益于身心。汉儒虽误而有济,后人似正而无功。岂唯无功,抑犹有害。歌则不哭,非

春秋去乐卒事之教也,徒激怒于人耳。三年无改,义专不忍,则章、蔡之徒得计,又何以教孝乎。推此二端,殆不及汉儒矣。由其致思阔而远,不以物理人情返躬内验也。呜呼,圣贤千言万语,无非众人所能知能行者,非阔远也,治之将以学之。如旅人问路,问毕即行。如病子检方,检出即用,未有徒问徒检者。而后人之治经可异焉。见游、夏之问孝,则以为游、夏问孝也。夫子亦教游、夏而已,孰自思其于孝何如也。见颜、仲之问仁,则以为颜、仲问仁也。夫子亦教颜、仲而已,孰自思其于仁何如也。讲之者曰,讲书以为书理如此。听之者曰,听书又以为书理如此。一切身心日用不在书中,一切物理人情举在书外。然则出门如见大宾,而我非由户之人。仁者其言也,而我无出话之口也。经书之不废,惟干禄求名之士是赖耳,岂不痛哉!彼夫躬厚薄责,固远怨之方也,而伯恭读之,反观内省,默识己非,故能变化气质,厕身圣贤。今诚如此读书,所思不出人情物理之外,所悟不越身心日用之间。见问孝则思己孝何如,而勿徒訾古人之气质;见问仁则思己仁何如,而勿徒判二子之乾坤。何至阔远不切,如观医人之治病,针炙殊施,丸散异用,而曾不关在我之痛痒也。夫操觚之士,恪遵传注,此从来功令也,然亦止为八股设耳。至于日用行习,欲求切己之务,则经书所纪,皆当随身所处,察识参详,以取裨益。如干禄一章,解为责之以难,使不暇外务,固一义也。而解为学非苦难,禄本容易,则虽愚必悟,虽柔亦强矣,又一义也。如饮食一章,解为节饮食戒伤生,固一义也。然日用饮食,乃中馈家人之事,非圣人之自为也,则解为教家有方,率谨无苟,不又一义乎?又如相师一章,解为持危扶颠,矜不成人,固一义也。然乐官有相本无颠危,则解为不用士见宾主之礼时,仍在彼相师之常,亦犹老则用安,少则用怀,因物付物之旨,不又一义乎?凡此之类,要皆义之所存,经之所蕴,而于圣人日用所谓常人能知能行者,尤为近焉。或者触目兴思,不至于痛痒无关也。洛自受经以来,每维圣人之书,取精用宏,训诂之义,恐不能尽,逮今六十年矣。披诵既久,兼以阅历,或时有悟,虽中夜必起条而记之,虽甚不文,亦过而存之。日久稍充,乃检为集。用质同人,倘绝嫌去忌,赐之深思,得如敬止之可以明止,于愿足矣。夫愿传者之言止,非诗人之敬止也,然固无碍于诗人之敬止也。而止之为义,得以益明,是可例焉-云-尔。若以是为无益也,则请以博弈犹贤之说进。

○李光地谈礼学

榕村先生尝言:某语四舍弟,书学有顾宁人,数学有梅定九。

音学五书须再补

声气之元一卷,定九再将

历学疑问论补数篇,仍做出九数存古,亦算完备。乐则某留心数十年,其书规模,具在胸中,只得一年工夫便成。至礼,须弟具稿,再共斟酌。其略当以孔子所分冠婚丧祭射飨朝聘分目,冠婚一项,丧祭一项,射飨一项,朝聘一项,起于士大夫以至朝廷,有经文者不消说。如先儒议论参差,着一论于后以见意。今所不行者,则分集经书,以存古制。又有一小礼,一大礼,幼议曲礼在冠婚之前者,附见于前。朝廷大事不在八项之内者,附见于后。更斟酌一简便礼书,令乡党士大夫居家可行,又省便,又免于村野,同志者相约行之。

○黄道周易数疏

黄石斋易数疏:臣少学

易,以天道为准,以

春秋推其运候。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失一。其法以春秋元年己未为始,加五十有五,得周幽王甲子。其明年十月辛卯朔日食,以是上下中分二千一百六十年,内损十四,得洪武元年戊申,为大明资始。戊申距今二百六十四年,以干屯需师,别三卦五爻。丁卯大雪,入师之上六,是陛下御极之元年,正当师上六。其词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自有

易词告诫人事,未有深切着明若此者也。凡

易一卦,直六十七年零一百五日,一爻直十一年零七十七日有奇-云--云-。今

周易洞玑,即此疏之由来也。

○欧阳修重毛诗

欧公论诗曰:邑中失火,邑人走而相告曰,火起某坊。郊野道路之人望而相语曰,人在某坊。将谁从?毛当汉初,去诗犹近。后二百年而郑氏出,又几及千年而苏氏出,其孰为邑中之人,孰为郊野道路之人欤?则于俱未通之中,毛义必有授受,非若后人之揣摩拟议者耳。

○六条编书之法

方望溪以六条编书之法:一曰正义(当乎经义者,谓之正义。经义之当否,虽未敢定,而必择其近正者首列之,尊先儒也),二曰辨正(辨正者,前人有所异同,辨而得其正者也。今或正义阙如,而以纂书者所见补之,亦附于此条),三曰通论(所论在此。而连类以求于彼,曰通论。今于旧说未协正义,而理可通者,亦入焉。故通有二义),四曰馀论(一言之有当,而可资以发明,亦所录也),五曰存疑,六曰存异(理无两是,其非已见矣。恕人从而是之,则曰存疑。又其甚者,则曰存异。以上六条。乃望溪先生所授,以论次先儒之说,若纂书者之论,随条附见者,各以愚语别之)。

○太极图

秀水朱锡鬯先生曰:自汉以来,诸儒言

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着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

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元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次四,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尔,相传受之品嵒,嵒受之锺离权,权得其说于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在道家未尝诩为千圣不传之秘也。周元公取而转易之,亦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上而下。最上曰无极而太极。次二曰阴阳配合,曰阳动阴静。次三,五行定位,曰五行各一其性。次四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曰化生万物。更名之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由是诸儒推演其说。南轩张氏谓元公自得之妙,盖以手授二程先生者,自孟氏以来未之有也(

曝书亭集)。锡鬯先生又言:程子未曾受业于元公,元公亦无手授太极图之事,其说备载集中。愚谓道数莫盛于宋,故希夷之图,康节之

易,元公之太极,皆出自道家。世之言

易者,率以是三者为先河,而不自知其陷于虚无,而流于他道也。王伯厚言:程子教人

大学

中庸,而无极太极,一语未尝及。夫程子言

易初不知有先天,言道初不知有无极,此所以不为异端所惑,卓然在邵、周之上也。

○抄书之益

苏长公尝问苏子容:「公记史事,如何这般熟?」曰:「吾曾将某年某月下,将事系之,编得一次。复将事下,系以某年某月,又编得一次。编来编去,久遂记得。」长公曰:「我何尝不如此,毕竟公记得熟。」宋景文尝自言手抄

文选三过,始见佳处。洪景卢亦自言手抄

资治通鉴三过,始究其得失。古人读书着书,未有不手录者。

○古人立说不苟同

古人寔述,不求立异,亦不苟同。刘向立

谷梁春秋,子歆乃好

左氏,是父子不必同也。苏子瞻作

论语说,子由辨正之,谓之拾遗,是兄弟不必同也。吕大临为程正叔门人,解

论语不尽用师说,欧、苏解

昊天有成命,朱、蔡解

金縢,皆各持一论,是师弟不必同也。吕东莱读诗记,大与朱子相击排。及吕说板行,朱子为之作序,古人岂以异己为嫌哉!

○十二史

王西樵尝谓司马

史记非一姓之书,陈氏

三国志不宜厕廿一史之数。南北事非一统,且有李氏南北二史,则并列为复。合提出

史记单行,而以苏子由之古史为第一,班书第二,范书第三,谢陛季

汉书第四,

晋书第五,

南史第六,

北史第七,

隋书第八,

新唐书第九,而以

旧唐书作注,参较异同。

五代史第十,近闽人柯维骐辑宋、金、辽三史,为

宋史新编,其书简核有体,以易宋、金、辽三史,为第十一。

元史第十二。既正史体,复除重书,止此十二史,古今备矣。施愚山极以此说为有见。但柯史太简,须仿其体例增之。

○正闰之分

安溪谓文中子于南北朝,夺统归北,亦有意思。晋虽篡弑,然既一统,其子孙播迁江东,中国衣冠文物在焉,得不以为正统乎?宋、齐、梁、陈相继篡夺,年代复促。晋灭,却值元魏兴于北,修明礼乐,慨然欲复古制。

春秋之法,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天意无中外也。后分为东西,高齐无复人道,宇文能整理,则以正统予周,隋恰好承周后。此以人事体贴天意,亦颇有见。朱子则一总分注于下,不分正闰,更自简易。

○续纲目发明

续纲目发明不知何人所作,

明史?艺文志但载商辂

续纲目张时泰广义,而不言发明。今修

通鉴辑览,间有引用,但引书名耳。

○纲目当黜秦

3安溪曰:「

通鉴纲目大体已无可议,只有秦家十馀年,竟当准王莽例黜之,孟坚所谓馀分闰位也。其年不多于莽,罪更浮于莽。不过以莽后仍为汉,秦后不复周耳。其实以汉继周,有何不可。

○新唐书

宋仁宗命重修

唐书,欧阳公分撰帝纪表志。七年书成,韩魏公不悦。景文以所上雕饰太过,又一书成两手,诏命欧阳公详看改正。欧阳受命,叹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讵能尽入己意。」遂不易一字。又故事,进书惟列官高者,是时欧位在上,曰:「宋公于此,日久功深,吾可掩其长乎!」遂各列名以进。庠闻而叹曰:「自古文章相凌掩,斯事古未有也。」

○耶律

五代史,契丹以其所居横帐地名为姓,曰世里,译者谓之耶律。又

辽史本纪,太祖姓耶律氏。

国语解-云-: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以耶律为姓。又有言以汉字书,则曰耶律。以契丹字书,则曰移刺。明焦弱侯

国史经籍志,载有移刺楚材

湛然集三十五卷,又耶律楚材集十二卷,一列于金,一列于元。以一人为二人,以一身属两朝,甚失考据。又

金史国语,解移刺汉姓曰刘。

○史之经纬

诸史为纬,

通鉴为经,其旁史,则涑水之考异也。邵子编年,温公目录,加酌略焉。征盗贼之起止,宰相谏官贤者之去留,天下事皆系宰相与谏官。每一事视其所言,按其时势,岂不犁然。学校选举,赋役兵屯,河漕盐钱诸事,利弊时宜,贵知要领。渔仲约

通典为志,洪州续贵与

通考,稗编函史可撮会之。理原易简,史事自繁。经济类编古论大史实用编学,古适用编弋说千百年眼,尚论快编,皆可折衷。指其偏礉拘胶之两病,以醒后人(

读书类略)。

○论史应重历算

黄太冲-云-:准之历算,如武王克商在己卯,周公营洛邑在壬辰,成王顾命在壬戌。三者得其时日,则诸家是非不难辨。

○万斯同重实录

万季野撰明史,尝语方望溪-云-:吾少馆于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默识暗诵,无一言之遗。长游四方,求遗书,问往事,网罗参伍,而以实录为指归。凡实录未详者,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以实录裁之。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吾更倍之。非不知简之为贵,恐后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不可益也。

曾巩南齐书

袁褧-云-:家大夫尝谓曾子固

南齐书序是一部十七史序,不可不熟看。

○赵匡胤自立而还

元陈子巉(四明人),尝大书鉴-云-:「赵匡胤自立而还。」未停笔,迅雷击其案。陈端坐不慑,曰:「吾案虽击,吾手终不为之改。」见

客座新闻。

○修明史六十年

本朝修

明史,于康熙十八年己未开馆,至乾隆四年己未告成。初以前己未宏词翰林纂辑,至丙辰宏词诸公复加参订,前后六十年。较之历代限以年岁者,相胜多多矣。

明史历志内增图,历史所未有,其详核实过从前。

○纪年书法

宋袁文-云-:纪年如绍兴元年二月十五日,则当-云-岁次庚戌二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是也。岁次固不容错,二月却书其月建作己卯。岁次既是庚戌,则月建己卯,不言可知,何待复记耶?惟日则惧有参差,故先书二月乙酉朔,然后知十五日己亥无疑矣。

○文原

宋景濂作

文原,其下篇有-云-:天德湮微,文气日削。骛乎外而不攻乎内,局乎小而不图其大。此无他,四瑕八冥九蠹,有以累之也。何谓四瑕?雅郑不分之谓荒,本末不比之谓断,筋骸不束之谓缓,旨趣不超之谓凡。四者,贼文之形也。何谓八冥?讦者将以贼夫诚,规者将以蚀夫圜,庸者将以混夫奇,瘠者将以胜夫腴,角者将以乱夫精,碎者将以害夫完,陋者将以革夫博,昧者将以损夫明。八者,伤文之骨髓也。何谓九蠹?滑其真,散其神,糅其氛,狥其私,灭其知,丽其蔽,违其天,昧其几,爽其贞。九者,死文之心也。春葩秋卉之争丽也,鸱号林而蛩吟砌也,水涌蹄涔而火炫萤尾也,衣被土偶而不能听视也。蠛蠓死生于瓮盎,而不知四海之大,六合之广也,斯皆不知养气之故也。

○三家文钞

三家文钞之刻,七十年来,时论协然与之。商邱之言曰:奋迅驰骤,如电雷雨雹之至,飒然交下,可怖可愕,霅然而止,千里空碧者,侯氏之文也。文必有为而作,踔厉森峭,而指事精切,凿凿乎如药石可以起病者,魏氏之文也。温粹雅驯,无钩唇棘吻之态,而不尽之意,含吐言表,譬之澄湖不波,风日闲丽,而帆樯之容与者,汪氏之文也。可谓雅善形容,而不觉其词之溢矣。侯以才胜,而事不征实,议论可听而不可行。魏以思力胜,而刻深偏凿,好为异论,夺理而品不醇。汪以法与度胜,而有言不尽,断制无力,篇篇一律而无变化。要之各成一家,较之吞剥野战者,固不可以同年而语矣。

○侯方域论文

侯朝宗尝言:秦以前之文主骨,若六经不可以文论。其他老、韩诸子、

左传

国策

国语皆敛气于骨者。汉以后文主气,若

汉八家皆运骨于气者。敛气于骨,如泰华三峰,直与天接,层岚危磴,非仙灵变化,未易攀陟,寻步计里,必蹶其趾。如李梦阳亦蹶其趾者也。运骨于气,如纵舟长江大海间,其中烟屿星岛,往往可成一都会。即飓风忽起,波涛万状,东泊西注,未知所底,苟能操柁觇星,立意不乱,亦自可免漂溺之失。此韩、欧诸子所以嵯峨于中流也。又-云-:行文之旨,全在裁制,无论细大,皆可驱遣。当其闲漫纤碎处,反宜动色而陈,凿凿娓娓,使读者见有关系,寻绎不倦。至大议论人人能解者,不过数语发挥,便须控驭归于含蓄。若当快意时,听其纵横,必一泻无复馀地。譬如渴虹饮水,霜隼抟空,瞥然一见,瞬息灭没。神力变态,转更夭矫。朝宗好太史公文字,故立论如此。相题立文,如天造地设,有一定位置,有不可以意为轻重者。弃正大而取闲碎,不过文中之一种,未可一概论也。

○汪琬论文以载道

汪尧峰答陈蔼公书曰:儒者谓文者载道之器,未有不深于道而能文者,此言亦少夸矣。古载道之文,六经、

孟,下惟周、张、程、朱之言或近之。至于文之有寄托也,此出于立言者之意也,非道也。如

离骚托香草美人,

史记托游侠货殖刺客以寄感激是也。足下以文非明道不可,而顾以寄托-云--云-者当之乎?尝读诸子百氏大家之文,或简炼精丽,或疏畅明白,或汪洋恣肆,盖莫不有才与气者在。惟才雄气厚,故力之所注,读者惊心动魄,改观易听,斯已奇矣。然求之于道,则支离破碎而不合,或披猖磔裂,决去圣人之畔岸。乃知读者之惊骇改易,皆震慑于其才与气,非于有得也。足下爱其文,将遂信其道乎?抑以不合于道,遂黜其文不录乎?钝翁此论,深切空疏之儒高谈欺世之病。

○茅坤黄宗羲论文重王守仁

茅鹿门-云-:八家后,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论学诸书,及诸学记、尊经阁等文,有程、朱所欲为而不能者。江西辞爵及抚田州等疏,陆宣公、李忠定所未逮也。如浰头桶冈军功等疏,条次兵情如指诸掌。黄南雷曰:鹿门此论,知言之选也。予谓有明之文,统始于宋,方东里嗣之。东里之后,北归西涯,南归震泽。匏庵、震泽昭穆犹存,渐沦杞宋,至阳明而中兴为之一振。第自宋以来,文于道分为二,故阳明之门人,不欲奉其师为文。遂使此论不明,可为太息者也。

○姜宸英论文

姜西溟论文,谓六经而后,衰于

左氏传,复振于

战国策

○王守仁手迹

王阳明先生手书谏迎佛疏,在海宁陈干初家。康熙丁巳,其子敬之赠黄梨洲。后归会稽姜定庵京兆。

○唐顺之论文法

荆川序董中峰集曰: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法也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豪厘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其为法也严而不可犯。

○阎若璩论文

阎百诗-云-:六经之外,文之谈理而达者,无如

庄子。论事而达者,无如

国策。后之作者,能兼撮二书之胜,无如苏长公。自韩昌黎振累代之衰。力去浮曼,以为奇怪。然其句琢字炼,犹在虚实之间。至欧学韩,而益畅之,并去雕刻,而务出于平易,又一变焉。长公后出,与欧同出于用虚,而笔力豪横,倏忽变化。后有作者,无以复变,亦无复能逮矣。又论唐、宋八家作文,有四宾主之法:一主中主,如一家惟一主翁也。二主中宾,如主翁之妻儿奴婢,即主翁之分一身以治家事者也。三宾中主,如主翁之戚友,分任外事者也。四宾中宾,如戚友之友,与主翁无涉者也。于四者,除却宾中宾,而主中主亦止一见。惟以宾中主钓动主中宾,而成文章。八家无不然也。此皆窥透前作者之苦心,而开后学以法门,可谓以金针度与人矣。其实文章至极之处,全不在此。

○方苞谈霍光传

方望溪-云-:

春秋之义,常事不书。昌黎目

春秋曰谨严,撰

顺宗实录,削去常事,着其有关于治乱者。班史义法,视子长稍漫,然尚能识体要。其传霍光也,事武帝二十馀年,蔽以出入禁闼,小心谨慎。相昭帝十三年,蔽以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而其事无传焉,盖不可胜书。一裁以常事不书之义,而非略也。其详者,则光之本末,霍氏祸败之所由。古之良史,于千百事不书,而所书一二事,则必具首尾,并所为旁见侧出者,而悉书之。故千百世后,其事之表里可按,如见其人。后人反是,是以蒙杂暗昧,使治乱贤奸之迹,并昏微而不着。是传于光事武帝,独着出入殿门下,止进不失尺寸,而性资风采,可想见矣。其相昭帝,独着增符玺郎秩、抑丁外人二事,而光秉国之钧,负天下之重者具此矣。其不学专汰,则于任宣发之,而证以参乘,则表里具见矣。盖其详略虚实,措注各有义法如此。

○鼠头豕项牛腹蜂尾

偶见王懋公(○公疑当作竑。懋竑,康熙进士,以经学称)论古文作论之法:一曰鼠头,欲精而锐。一曰豕项,欲肥而缩。一曰牛腹,欲壮而大。一曰蜂尾,欲尖而峭。真令人喷饭。王阮亭论文与乐府,亦采其说,吾所不解。

○黄宗羲论明文

黄梨洲初选

明文案二百一十七卷,继成

文海四百八十卷,极一代之大观。又摘其尤者为授读,共二十八卷。其论明文曰:自宋、方以后,东里(杨士奇)、春雨(解缙)继之,至景泰、天顺稍衰。化、治之际,西涯(李东阳)雄长于北,匏庵(吴宽)、震泽(王鏊)发明于南。正德间,馀姚(王守仁)醇正,南城(罗玘圭峰)精练,掩绝前作。至嘉靖,而昆山(归有光)、毗陵(唐顺之)、晋江(王慎中)讲究不遗馀力,大洲(赵贞吉)、浚谷(赵时春)相与犄角,号为极盛。万历后稍衰,然江夏(郭正域)、福清(叶向高)、秣陵(焦竑)、荆石(王锡爵)未失矩。崇祯时,蒙瞍(钱谦益)闻昆山风韵于其门人,同时艾千子(南英)、徐巨源(世溥)、曾弗人(异撰)卓荦相望。计一代之作,有至有不至,要以学力为浅深。空同(李梦阳)突出,矫为秦、汉之文,大复(何景明)应之。王(王世贞)、李(李于鳞)嗣兴,持论益甚。四子所造不同,其好为议论则一。唐、宋之文,由晦而得明。明代之文,由明而反晦。

○文章好奇之癖

「宵寐匪祯,札闼宏庥。」为欧公所嗬。唐徐彦伯为文,好变易字面。以凤阁为鹓闱,龙门为虬户,金谷为铣溪,玉山为矞岳,刍狗为卉犬,竹马为筿骖,月兔为阴魄,风牛为飙犊。后进效之,谓之涩体。艾东乡言:近人作文,好以今字易古字,-云-出自某书。以奇语易平语,-云-本自某人。论道理则初无深味,徒令读者缩脚停声,多少不自在。徐文长有译字生之讥,正指此辈。充其类,不至板户公堂斫脚露丧班犬良赋趋龟空肚不止也。榕村先生尝言,今人记年-云-岁在某干支,本谓岁星在某次某,非谓年岁在某次第及某也。如今年是戊子,子与丑合,岁在元枵之次矣,但今如此用,人反大怪,虽朱子亦错用。某生平总不用此,直书康熙某甲子而已。大凡地名官名作文字,都应从今名,不必以古语更易,后世反无所考证。且文之古雅全不系此,如

北梦琐言称冯涓为长乐公,

冷斋夜话称陶谷为五柳公,皆贻千古笑资。旧传唐应德家居日,有当事送新修府志者,应德方沐面,侧览封面标题,辄不顾曰:「不通,不通!」或问之。-云-:「大明人修

苏州府志,而标签曰

姑苏志,不通可知,奚以观为!」又胡缵中修

安庆府志,书正德中刘七事,大书曰:「七年闰五月,贼七来寇江境。」而另分注其下-云-:「贼姓刘氏。」见者咸匿笑。此皆自以为古雅者也。德州田山姜读书抉拾字句,有饾饤之目,常-云-奇字古人所常用,于古诗为尤宜。班、马等赋,所以令人嵬眼澒耳者,政由时出奇字衬复之。方今文章尚古,吾党之士独不访子云之亭。熏班马之香乎?予友李柳亭-云-:山姜予告归,卧病床第,医以方进。恶药俗名不饮,易以他名,书佳笺,乃喜。如以枸杞为天精,人参为地精,木香为东华童子。其癖好新异,老而愈怪。柳亭,山姜之女孙婿也,善夫苏栾城之言曰:「子瞻之文奇,予文但稳耳。」是皆不知稳字之义者。昌黎论说亦取稳当二字。

○饾饤凌杂之弊

作诗当如蜂之酿蜜,采百味消归一味。作文当如蚕之作茧,缫一丝便尽一丝。作诗而徒务为饾饤之诗,是智不如蜂也。作文而但习为凌杂之文,是智不如蚕也。

○叠句

杨植许由庙碣-云-:「尧而许之,日而月之。」独孤及

仙掌铭:「日而月之,星而辰之。」盖本

庄子「尸而祝之,社而稷之。」

檀弓曰:「南宫篸之妻之姑之丧。」韩子-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动摇。」今人为之,不免指摘矣。

○以艰深文浅易

东坡-云-: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皆知之。此可为高谈古文者下顶门一针也。

○储在文论古文佳者

储礼执中子在文语门人-云-:陆士衡

五等诸侯论,苏廷硕

东封朝觐坛颂,独孤至之

梦远游赋,韩退之

进学解

毛颖传,孙可之

大明宫纪梦,欧阳永叔

王熔传

王淑妃传

伶官传,苏子瞻

十八罗汉赞

战国养士论,陈同甫

上孝宗书,皆得太史公之神,当与

项羽本纪同读,初学必须解得此意,方可作文字。

○郑条

宋古文始于穆修、柳开、郑条三人。条,苏州人,天圣八年王拱辰榜第三甲进士。

○左图右史

古人左图右史,不独考镜易明,且便于记览也。吾师邱恭亭先生生平读书,凡难记处皆图焉。或作为表,阅者莫不晓然。晋末五代诸国,按表可得。历代官制沿革尤便于图也。

○四皓碑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殁也,惠帝为之制文立碑。此乃人主赐葬人臣恤典之始,

通典

通考皆不之载。而四皓碑目,

集古录

金石录、郑樵

金石略皆遗之,今止见于任枋

文章缘起

○女子无传谥

钝翁尝言:志铭首行及篆盖,宜书某衔某府君,勿加暨元配字,此近来无识者所为,唐、宋大家及成、弘以前皆无之,牧翁亦然。古之志铭上之太史立传,上之太常立谥,今虽不行,宜存遗意。女子无传谥,奚为行状哉?其不同穴与节烈可称,或先葬而夫存,夫殁且葬已久,皆不及附见夫志者,别为之志可也,虽表之可也。予于女子行状悉不作,而篆盖稍古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