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出入之适进退逾逸逼 决治 树艺 事畜 保爱 伤害 比喻

诚伪善淫凶 疏戚 饥孰 滋烈赡 共同殊异

斤钧锺倍 政教法术势数 朝野涂江关 宫府 衣冠屦商 贾旅徒 年岁

188.【行】

(一)名词。道路。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诗经周南卷耳:"彼周~。"(周行:大路,公路。)

(二)动词。走路,走。跟"止"相对。论语述而:"三人~,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不留在原来的地方了。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矣。"又:"孔子~。"又为实际地做,实施,办。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现代有双音词"实行"。

(三)副词。将,快。曹丕与吴质书:"别来~复四年。"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鄙夫~衰谢。"(鄙夫:自谦之词。)

(四)读xìng,去声。名词。行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现。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庄子逍遥游:"~比一乡。"

(五)读háng,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无所逃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儿女忽成~。"

189.【走】

(一)跑,逃跑。战国策楚策一:"兽见之皆~。"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今成语有"~马看花"。

(二)读zòu,去声。奔向。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圹也。"(圹:原野。)今成语有"~投无路"(但不再读去声)。

[辨]行,走。古代所谓"行",现代叫"走"(比较"行路":"走路")。古代所谓"走",现代叫"跑"(比较"走马":"跑马")。只有华南方言(如粤方言、客家方言等)还保存古义。

190.【出】

出,出去,出来。跟"入"相对。论语先进:"三子者~。"又特指"出门"。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离娄下:"其良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入"与"出"对举时,在某些情况下,"入"表示国内或家内,"出"表示国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出去"的意义引申为"出妻"(休妻)。另引申为超出,超过。论语乡党:"祭肉不~三日。"又为支出。礼记王制:"量入以为~。"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凡民之食于上者,~其十一佣乎吏。"又为出现。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

191.【入】

(一)进,进去,进来。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而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入"不说"进"。"入"字与"出"字对举,有时表示国内或家内。论语学而:"弟子~则孝,出则弟。"

(二)纳。战国策秦策国:"~其社稷之臣於秦。"左传宣公二年:"谏而不~。"

192.【之】

(一)动词。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战国策齐策四:"驱而~薛。"又赵策三:"齐闵王将~鲁。"又楚策四:"庄辛去~赵。"注意:上古汉语有"去之"的说法,但"去"字只表示离开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庄辛去~赵,"是说庄辛离开了楚国而到赵国去。

(二)指示代词。此,这。诗经周南桃夭:"~子于归。"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

(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又指复数)。用作宾语。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刺人而杀~?"又:"以羊易~。"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曰:思无邪。"

(四)介词。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始也。"

193.【适】

(一)动词。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卫。"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庄子逍遥游:"彼且奚~也?"

(二)嫁。仪礼丧服子夏传:"女子子~人者。"又丧服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人'。"欧阳修江邻几墓志铭:"女三人,长~秘书丞钱衮,余尚幼。"

(三)副词。正巧,恰在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三:"此时鲁仲连~游赵。"

(四)读dí,通"嫡"。正妻所生的。左传文公十八年:"杀~立庶。"(庶:非正妻所生的。)

[辨]之,如,适,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什么分别。"之齐"、"如齐"、"适齐"可以互换;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往"和这三个词的分别较大。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而"往"不带直接宾语,上古不说"往齐"。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将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说"往焉"不说"往之",就是因为"往"字不能带直接宾语。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带直接宾语,所以后面再加动词"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别很大,因为它表示奔向(特别是奔向水火或凶险之境),而不是简单的往。"赴"字在词性上却跟"之""如""适"相同,因为它能带直接宾语。

194.【进】

(一)向前走,推进。跟"退"相对。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也。"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陉。"引申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孙丑上:"治亦~,乱亦~。"又为使到朝廷里来,任用。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贤。"又为向在上者推荐。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士。"

(二)献纳。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所奉饮而~食者以十数。"

[辨]进,入。"进"与"入"在古代不是同义词。"进"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现代汉语所谓"进去"、"进来",古人只说"入",不说"进"。例如"入门",在古代不能说成"进门"。

195.【退】

(一)向后走,后退。跟"进"相对。易经乾卦:"知进而不知~。"引申为撤退。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召陵。"又指从朝廷、从父亲、从老师处回来。诗经召南羔羊:"~食自公。"(退食:退朝而食于家。自公:自公门而出。)孟子告子上:"吾~而寒之者至矣。"论语季氏:"鲤~而学诗。"(鲤:孔鲤。孔子之子。)又为政:"~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再引申为不在朝廷任职。孟子公孙丑上:"治则进,乱则~。"楚辞离骚:"~将复修吾初服。"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亦忧。"

(二)不与人竞争。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让以明礼。"史记外戚世家:"由此为~让君子。"引申为退缩。论语先进:"求也~,故进之。"

196.【逾】

越过。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墙。""逾"又用於比喻或抽象的意义。论语子张:"大德不~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尊,疏~戚。"注意:"逾"也可以写作"逾"。

197.【逸】

(一)逃走。左传桓公八年:"随侯~。"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引申为奔跑得很快。左传成公二年:"马~不能止。"引申为隐遁。论语微子:"~民伯夷、叔齐。"又尧曰:"举~民。"又为散失,如说"~文","~周书"。在这个意义上又可写作"轶",如"~闻","~事"。也可作"佚"。又为超出常格,卓越(后起义)。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鲍参军。"

(二)放纵,安逸,安乐。孟子滕文公上:"~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战国策楚策四:"专淫~侈靡,不顾国政。"这个意义也可写作"佚"。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所自邪也。"

198.【逼】

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兽~人。"左传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乎?"注意:"逼"后代多写作"逼"。

199.【决】

(一)打开缺口,导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又告子上:"~诸东方则东流。"引申为洪水把堤岸冲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所犯,伤人必多。"

(二)判定,决定。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楚辞卜居:"馀有所疑,愿因先生~之。"

200.【治】

(一)旧读平声(chí)。治水,防御它或疏导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引申为处理,进行某种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则~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又:"恶能~国家?"又:"门人~任将归。"又梁惠王上:"奚暇~礼义哉?"庄子马蹄:"伯乐善~马,而陶匠善~埴木。"(陶:烧窑工人。匠:木匠。埴zhí:陶土,黏土。)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戎。"按:"治"字的引申义应用甚广,凡加於名词的前面,就表示对此事物进行应有的处理。

(二)去声。形容词。治理好了的。特指国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乱"相对。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战国策齐策:"齐国大~。"

[辨]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国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如"治乱"可以说成"理乱"。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古多说"治",少说"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於是常常把"治"说成"理"。如韩愈原毁:"其国家可几而理欤!"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这是读唐人作品所应该注意的。

201.【树】

(一)种植,栽种。动词。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之以桑。"又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又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与?抑亦盗跖之所~与?"成语有"十年~木,百年~人"。

(二)名词。树木。左传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於此~之下。"

按:旧时於动词的"树"读上声,名词的"树"读去声。今无别。[辨]树,木。"树"和"木"的显著区别有两点:(1)"树"可以是动词,"木"不可以用作动词;(2)"木"可以当"木材"讲,"树"不可以当木材讲。先秦的"树"字,一般只用作动词。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疏:"无损折我所树之木",这是正确的解释。"树"作为动词时,也不限於种木,还可以种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萱草),言树之背(背:北堂)。"动词"种"字,战国时代才出现。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202.【艺】(蓺)

(一)种植。诗经唐风鸨羽:"不能~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树~五谷。"

(二)才能,技能,本领。尚书金縢:"能多材多~。"

203.【事】

(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可得闻乎?"又公孙丑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注意:"事"字随着上下文的不同,而带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如指"军事"、"战事"、"急事"等。论语季氏:"季氏将有~於颛臾。"左传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

(二)动词。侍奉,指为君主或父母服务。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臣请~之。"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对夫也称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始妾~其父。"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也有所谓"事"。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小……惟智者为能以小~大。"

(三)动词。从事於。汉书张骞传:"汉方欲~灭胡。"杜甫新婚别诗:"努力~戒行。"

204.【畜】

(一)读xù。养。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又:"俯不足以~妻子。"

(二)读xù。积聚,储藏。孟子离娄上:"苟为不~,终身不得。"荀子天论:"~积收藏於秋冬。"这个意义又写作"蓄"。礼记王制:"无三年之蓄。"

(三)读chù。家养的禽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

205.【保】

抚养。尚书康诰:"若~赤子。"引申为安。孟子梁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注意:这种"保"字还不是"保护"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为守住。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里以待之。"

206.【爱】

(一)爱。左传隐公元年:"~其母。"引申为怜惜。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头发的人。)

(二)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费。"注意:上古"爱"字很多是当"舍不得"讲的,不要误会为"亲爱"的"爱"。

207.【伤】

(一)受伤,特指战斗时遭受创伤。左传成公二年:"郤克~於矢。"引申为损害。论语子张:"其何~於日月乎?""何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乎"字),原意是"损害了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有什么关系?"论语先进:"何~乎?""无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也"字)原意是"没有损害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关系"。

(二)悲伤。诗经周南卷耳:"维以不永~。"

208.【害】

(一)损害,伤害。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亦无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仁,有杀身以成仁。"引申为嫉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又为妨碍。孟子滕文公上:"~於耕。"

(二)名词。祸害,害处。跟"利"相对。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也。"又:"姜氏欲之,焉辟~?"世说新语雅量:"客问淮上利~。"

(三)通"曷"。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汤誓曰:'时日~丧。'"

209.【比】

(一)摆在一起。文心雕龙情采:"五音~而成韶夏。""比"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当作同类看待。孟子滕文公上:"子~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数。"又:"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次:也是"摆在一起"。)引申为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二)读bì去声。偏袒,偏心自己人。左传襄公三年:"立其子,不为~。"今成语有:"朋~为奸"。

(三)读bì,去声。及。表示等到了[那个时候]。孟子梁惠王下:"~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有时"比及"连用。论语先进:"求也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诗六义之一。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比"是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关於美刺~兴者。"(美:颂扬。刺:讽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复古人~兴之体。"

210.【喻】

(一)晓得,了解。战国策魏策四:"寡人~矣。"孟子告子下:"征於色,发於声,而后~。"

(二)天子告臣民、上告下叫"谕"(后起义)。

(三)比喻。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

注意:"喻"、"谕"古代无分别,直到汉代还互相混用,后来渐渐有了分工。於"比喻"的意义用"喻"不用"谕";在"晓得",或"使人知道"的意义上,用"谕"不用"喻"。

211.【诚】

(一)真心,不诡诈,不虚伪。跟"诈"相对,又跟"伪"相对。易经乾卦:"修辞立其~。"礼记乐记:"著~去伪。"

(二)副词。实在,的确。孟子公孙丑上:"子~齐人也。"引申为假设之词。战国策赵策三:"赵~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12.【伪】

人为的。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也。"引申为诡诈,不诚实。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者也。"又为假的,非真的。楚辞哀郢:"被以不慈之~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先秦说"伪"不说"假"。

213.【善】

(一)好,指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也。"

(二)好,指有道德。跟恶相对。论语子路:"不如乡人之~者好之,其不~者恶之。"

(三)好,指高明,有本领,擅长。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弈者也。"又滕文公上:"子是之学,亦为不~变矣。"

(四)好,指做得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否。"

(五)好,指令人满意的。论语子罕:"求~贾而沽诸?"(贾:同"价"。)

214.【淫】

(一)过分而不得当,过度。战国策楚策四:"专~逸侈靡。"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

(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淫邪。左传宣公四年:"~于子之女。"(:同"郧"yún。春秋时国名,在今湖北安陆县。)楚辞离骚:"谣诼谓余以善~。"引申为贪色,纵欲。左传成公二年:"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

215.【凶】

(一)不吉利。跟"吉"相对。楚辞卜居:"此孰吉孰~?"

(二)饥荒。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则移其民於河东。"又:"~年免於死亡。"

216.【疏】

(一)稀疏。跟"密"相对,又跟"数"相对。("数"就是"密"。)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而不失。"汉书霍光传:"~眉目,美须。"引申为关系远,不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逾戚。"又引申为同样的行为重复的时间相隔得久。也跟"数"相对。孟子公孙丑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於此时者也。"

(二)疏通,特指疏通江河。孟子滕文公上:"禹~九河。"现代变为双音词"~通"。

(三)读shù,去声。分条登记或分条陈说。汉书匈奴传:"~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又李广苏建传:"数~光过失。"(光:霍光。)引申为上给皇帝的奏议。如汉晁错有"论贵粟~"。杜甫秋兴(其三):"匡衡抗~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四)读shù,去声。注解的一种。一般是疏通经义并对古人的注加以引申和说明。如左传是杜预注,孔颖达疏。

注意:(一)可以写作"疏",(二)(三)(四)不可以写作"疏"。

217.【戚】

(一)兵器之一种,像大斧。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扬。"陶潜山海经诗(其十):"刑天舞干~。"

(二)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这种意义也写作"戚"。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三)亲,亲属。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疏逾~。"注意:上古所谓"戚",包括父母兄弟等。后代才专指族外的亲属。

218.【饥】

五谷不成熟,荒年。论语先进:"因之以~馑。"又颜渊:"年~,用不足。"

[辨]饥,饥。"饥"与"饥"古音不相同(饥属脂部,饥属微部);它们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用字。"饥"用於"饥饿","饥"用於"饥荒",分别是显著的。左传"饥""饥"绝不相混,孟子"饥"字有时当"饥饿"讲,但"饥"字绝不当"饥荒"讲。中古"饥""饥"读音相同,才渐渐混用了。

219.【孰】

(一)熟,煮熟了的。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引申为深透,深入。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今成语有"深思~虑"。"~视"连用,指看了又看。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视之。"今成语有"~视无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熟"。

(二)五谷丰年。跟"饥"相对。又写作"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

(三)谁,哪个。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为好学。"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胜?"按:"孰"字多用於选择问,跟"谁"不尽相同。又可指事物。论语八佾:"是可忍也,~不可忍也?"这种意义不能写作"熟"。

[辨]谁,孰。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分别。"谁"专指人,"孰"则兼指物。"孰"用於选择问,"谁"不用於选择问。"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弟子孰为好学"不能说成"弟子谁为好学"。但是"孰"也用於非选择问,当其指人时(如"孰为夫子"),"孰"和"谁"就完全同义了。

220.【滋】

(一)增益,增长。左传隐公元年:"无使~蔓。"现代有双音词"~长"。

(二)副词。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以窦太后~不悦魏其等。"

221.【烈】

(一)火猛。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引申为强烈,猛烈。[烈士](1)视死如归的勇士。庄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士之勇也。"(2)有节操、有作为的人。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事业。孟子公孙丑上:"功~,如彼其卑也。"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

222.【赡】

读shàn。足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也。"又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引申为充足,丰富。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英华乃~。"引申为供给别人财物(后起义)。晋书羊祜传:"禄俸所资,皆以~给九族,赏赐军士。"

223.【共】

(一)读gǒng,上声。通"拱"。拱手。论语乡党:"子路~之。"引申为环绕。论语为政:"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二)读gōng,平声。通供。供给,供应。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三)读gōng,平声。通恭。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子孝。"

(四)副词。共同。论语子罕:"可与~学。"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占有。论语公冶长:"与朋友~,敝之而无憾。"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况。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之。"

224.【同】

同,一样。跟"异"相对。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则贾相若。"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与民~乐也。"又:"与百姓~之。"又表示同属。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群。"

[辨]共,同。在"共同"的意义上,"共"和"同"仍有分别。"共"跟"分"相对,"同"跟"异"相对。作"一样"讲时,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长短同"不能换成"布帛长短共"。

225.【殊】

(一)死。汉书高帝纪:"其赦天下~死以下。"(殊死以下,指死刑以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军皆~死战,不可败。"

(二)不同,有分别。文心雕龙熔裁:"善敷者辞殊而意显。"范缜神灭论:"名~而体一也。"[~方](1)不同的方面。汉书艺文志:"时世主,好恶~方。"(2)不同的区域。班固西都赋:"~方异类,至于三万里。"引申为特别的,卓越超群的,特别好的。诸葛亮出师表:"盖追先帝之~遇,欲报之於陛下也。"古诗陌上桑:"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

(三)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略似现代汉语的"很"。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不欲食。"

226.【异】

(一)不同。跟"同"相对。论语微子:"我则~於是。"又先进:"~乎三子者之撰。"引申为奇特。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不匝旬而得~地者二。"[~日][~时](1)往日,往时。汉书高帝纪有"~日"秦民在大夫(第七级爵位)以上的,能和县令抗礼(平等对待)的记载。又食货志载:"~时"小车商人分等纳税。(2)将来。战国策齐策六:"愿王之察之~日。"白居易与元九书:"~时相见。"胡铨上高宗封事:"且安知~时金人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物]不同之物。庄子大宗师:"假於~物,托於同体。"引申为:(1)指别的行业。国语齐语:"不见~物而迁焉。"今成语有"见~思迁"。(2)指死亡的人。贾谊鵩鸟赋:"化为~物兮,又何足患?"杜甫北征诗:"残害为~物。"(3)指珍奇的物品。后汉书班昭传:"每有贡献~物。"

(二)奇怪,觉得奇怪。孟子梁惠王上:"王无~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之。"

227.【斤】

(一)斧子一类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以时入山林。"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成风。"(石:人名。)

(二)称物的单位。墨子号令:"赐黄金二十~。"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

(三)[~~]明察的样子。诗经周颂执竞:"~~其明。"今成语有"~~计较"。

228.【钧】

(一)三十斤。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

(二)陶匠做陶器时,模子下面旋转的工具叫钧。淮南子原道:"~旋毂转。"用於比喻,"大钧"或"洪钧"指天。贾谊鵩鸟赋:"大~播物兮。"张华答何劭:"洪~陶万类。"

(三)通"均"。同样。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229.【锺】

(一)量名。六斛四斗。孟子滕文公下:"兄戴,盖禄万~。"

(二)积聚。国语周语:"泽,水之~也。"世说新语伤逝:"情之所~,正在我辈。"成语有"一见~情"。

[辨]钟,锺。"钟"是"钟鼓"的"钟","锺"是"量名",一般是区别开来的。有时候,"锺"也被假借为"钟"。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或本作"钟"。但是"千钟""万钟"的"钟"和"钟情"的"钟"却不写作"钟"。"姓钟"的"钟"也不能写作"钟"。

230.【倍】

(一)背向,背着。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将~殡柩。"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山陵。"引申为违背。孟子滕文公上:"师死而遂~之。"

(二)加倍。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之。"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领袖。"

231.【政】

统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国家的统治管理。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32.【教】

(一)动词。教导。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又名词。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又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则近於禽兽。"

(二)名词。文体的一种。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萧统文选序:"又诏诰~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引申为官府的文告。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及诗赋杂文。"又为书信中的敬词,指对方的话或要求。苏轼答谢民师书:"未能如~。"

(三)动词。读jiāo。使。一般多用於诗词。杜甫奉酬严公诗:"草茅无经欲~锄。"白居易琵琶行:"曲罢常~善才服"。(善才:唐代乐师之称。)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枝上啼。"

233.【法】

(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着重在规定刑罚。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盗贼多有。"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侠以武犯禁。"

(二)制度。贾谊过秦论上:"内立~度,务耕织。"

(三)动词。效法,学习好的榜样。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与?"

(四)方法,办法,法子(后起义)。杜甫寄高三十五书记诗:"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

234.【术】

(一)道路,街巷。礼记月令:"皆修封疆,审端径~。"(端正其径路。)汉书刑法志:"园囿~路。"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枚乘上书谏吴王:"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也。"引申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多异故也。"[方~]技艺。古代把怀有特种技能者如医药、卜筮等归为一类,叫"方~"。后汉书有方术列传。北史周澹传:"多方~,尤善医药。"

235.【势】

(一)力量,权力。荀子正论:"天子者~位至尊,无敌於天下。"战国策齐策四:"斗趋见王为好~,王趋见斗为好士。"

(二)形势,某种情况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则然也。""势"又用作状语,表示具体情况所决定。孟子离娄上:"公孙丑问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语有"~不两立"。[其~]用作状语表示"势必"。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粮食必在其后。"又:"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引申为机会。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庄子秋水:"时~适然。"

236.【数】

(一)数目,数量。庄子秋水:"号物之~谓之万。"

(二)技艺,特指博弈之类的技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小~也。"

(三)占卜。楚辞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再引申为命运。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奇。"又旧日迷信有"天~"、"大~"、"气~"、"劫~"等说法。

(四)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读shǔ,上声。计算。庄子秋水:"杂而下者不可胜~也。"

(六)读shuò,时间相隔得短。跟"疏"相对。论语里仁:"朋友~,斯疏矣。"礼记祭义:"祭不欲~,~则烦。"

(七)读cù,密。跟"疏"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罟不入洿池。"

237.【朝】

(一)读zhāo,早晨。跟"暮"、"夕"相对。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庄子逍遥游:"~菌不知晦朔。"[崇~][终~]从天明至食时(将近日中的时间)为终朝(崇朝)。诗经鄘风蝃蝀:"崇~其雨。"老子:"飘风不终~。"

(二)读cháo。动词。朝见,臣在早晨拜见君主。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战国策赵策三:"率天下诸侯而~周。"又表示使朝见。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秦楚,而抚四夷也。"

(三)读cháo。名词。朝廷,朝见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战国策齐策一:"於是入~见威王。"引申为朝代。杜牧赤壁诗:"自将磨洗认前~。"

238.【野】

(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於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使~无所掠。"又形容词。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养的。庄子天地:"民如~鹿。"引申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

239.【涂】

(一)路。论语阳货:"遇诸~。"孟子梁惠王上:"~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意义又写作"涂"。战国策赵策三:"将之薛,假~於邹。"后代又写作"途"。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成语有"道听~说","半~而废"。

(二)泥。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炭。"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於~中乎?"引申为涂饰。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又为涂抹,涂改(后起义)。李商隐韩碑:"点窜尧典舜典字,~改清庙生民诗。"

240.【江】

专有名词。长江,扬子江。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又:"~汉以濯之。"引申为一般的河流(后起义)。注意:"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如"江东"是长江之东,"江南"是长江之南。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数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杜甫秋兴诗:"~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长江中间。

[辨]江,河。"江"与"河"既然都是专名,当然不是同义词。后代被引申为一般河流的意义时,则变为同义词。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河"的本义的影响。

241.【关】

(一)门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臧纥斩鹿门之~以出。"又动词。关门(门上了闩)。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

(二)出入国境的关口。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则为之告。"(敂kòu:到。宾客:指来朝聘的诸侯、卿大夫等。)引申为国防上的关。贾谊过秦论上:"秦人开~而延敌。"又为关卡,税关。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徵。"

(三)关连,关涉(后起义)。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暗谷非~雨,丹枫不为霜。"

242.【宫】

(一)房屋,住宅。论语子张:"譬之~墙。"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中而用之?"后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秦汉以后的意义)。贾谊过秦论中:"作阿房~。"杜甫咏怀古迹诗(其四):"先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声之一。古代音乐,宫商角征羽为五声。礼记乐记:"~乱则荒,其君骄。"

(三)古代五刑之一,阉割之刑。尚书吕刑:"~辟疑,赦;其罚六百锾。"

[辨]宫,室。先秦时代,"宫"与"室"是同义词。自从"宫"字专指帝王住宅以后,它就和"室"字大有区别了。

243.【府】

(一)藏财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廪~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库,而待将军。"成语有"天~之国"。"天府"原意是天的仓库。

(二)官府。诸葛亮出师表:"宫中~中,俱为一体。"引申为大官的住宅。如"~第"。又为对人家庭的尊称。如"~上"。

244.【衣】

(一)衣服,有时候特指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兮~兮,绿~黄裳。"(裳:读cháng。下衣。)又豳风七月:"九月授~。"[布~]平民。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二)读yì,去声。动词。穿[衣]。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又滕文公上:"许子~褐。"又指给人穿衣。诗经小雅斯干:"载~之裳。"

245.【冠】

(一)古代帽子的总称。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又为动词。戴冠。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乎?"

(二)读guàn,去声。古代的一种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开始戴冠。"~者",指成年人。论语先进:"~者五六人。"[弱~]指刚成年。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

(三)读guàn,去声。超出众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顶的。汉书丙吉传:"萧曹为~。"(萧:萧何;曹:曹参。)白居易与元九书:"~于卷首。"今双音词有"~军"。

246.【屦】

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织席以为食。"注意:上古没有"鞋"字,"屦"就是"鞋"。

247.【商】

(一)做生意的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人弦高将市於周。"孟子梁惠王上:"~贾皆欲藏於王之市。"

(二)五声之一。礼记乐记:"~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陂pō:不平。)古诗十九首:"清~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

(四)朝代名。成汤取代夏之后建立的王朝。盘庚时迁於殷,所以又称为"殷"或"殷~"。

(五)估量,计算。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军进退,稍引去。"[~略][~榷][~量]表示讨论。晋书阮籍传:"籍尝於苏门山遇孙登,与~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引申为现代的"商量"。

248.【贾】

(一)读gǔ。卖。诗经邶风谷风:"~用不售。"(用:因此。售:卖出去。)又为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岁~马。"引申为招惹。左传桓公十年:"吾焉用此以~害也。"

(二)读gǔ。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於王之市。"

(三)读jià。价格。论语子罕:"求善~而沽诸?"(沽:卖。)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相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价"。

[辨]商,贾。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所以说"行商坐贾"。后世不再区别。

249.【旅】

(一)军队五百人为旅。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引申为一般的军队。论语先进:"加之以师~。"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又为众。成语有"~进~退。"(随众进退。)

(二)行。"行旅"二字连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於王之涂。"引申为寄居。史记陈世家:"羁~之臣。"

250.【徒】

(一)步行。周易贲卦:"舍车而~。"论语先进:"不可~行也。"按:不凭藉交通工具叫"徒",所以陆行不用车叫"~行",水行不用船叫"~涉"。引申为步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以往。"

(二)徒党。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与而谁与?"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论语先进:"非吾~也。"又微子:"是鲁孔丘之~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无道桓文之事者。"引申为徒弟,门徒(后起义)。

(三)空。形容词。孟子离娄上:"~善不足以为政,~法不能以自行。"又副词。徒然,没有效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师~归。"今成语有"~劳无功"。

(四)副词。只,但,仅仅。战国策魏策四:"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孟子公孙丑上:"非~无益,而又害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以吾两人在也。"

251.【年】

(一)年成,收成。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诗经周颂丰年:"丰~多黍多稌。"郑笺:"丰年,大有年也。"

(二)年。孟子滕文公上:"禹八~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三)年龄。战国策赵策四:"~几何矣?"孟子万章上:"~已七十矣。"引申为寿命。庄子逍遥游:"小~不及大~。"又养生主:"可以尽~。"

252.【岁】

(一)木星。古人分黄道为十二个星次,大致和西洋的十二宫相当。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十二年为一周。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大梁"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星纪。"(星纪:大致相当於摩羯宫。)

(二)年。庄子秋水:"死已三千~矣。"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余~。"引申为时间,光阴。论语阳货:"日月逝矣,~不我与。"这种意义后代常以"岁月"连用。陶潜杂诗八首:"~月不待人。"又:"荏苒~月颓。"

(三)年龄。庄子渔父:"六十九~矣。"

(四)年成,年景,收成。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焉。"战国策齐策四:"~亦无恙耶?"孟子梁惠王上:"人死,则曰:'非我也,~也,'"又:"王无罪~。"

[辨]年,岁。在年龄和年成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是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在表示年龄的时候,"年"字多放在数目字的前面("年七十")。偶有放在数目字后面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这种情况古代少见,后代更不这样说。"岁"字则放在数目字的后面("七十岁")。"年"不泛指"光阴","岁"不表示"寿命"。习惯上"望岁"不说"望年","忘年交"不说"忘岁交"等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